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激励与信任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0:12

  本文关键词:激励与信任的行为经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传统的西方经典经济学中,作为经济人,最大化收益最小化成本是其主要目标函数。到了Kahneman和Tversky(1979)前景理论的发表,提出四点创新:1)参考依赖,2)损失厌恶,3)敏感递减,4)概率权重。其主要思想在于收益与损失的效用收益与损失的不对称性。除此以外,在经济交互行为中,不断观察到个体所展现出来的偏离原有经济人假设的行为,即经济交互行为中的个体除了在意自效用之外还在意与自己发生经济关系的对方的效用,以及双方的效用差距或者与预期的效用差距。行为经济学家将此类行为与偏好纳入了对效用函数的修改与重建。在经典的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信息不对称关系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委托人在最优化其期望效用函数时,需面对来自代理人的两个约束: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在纳入了参考依赖与损失厌恶之后,Koszegi和Rabin(2006,2007,2009)拓展了关于激励相容约束的定义,认为决策者的参考点会受到其行为选择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假定个体的参考点在实际结果实现之前会随着他的行为选择而不断调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信念会适应其行为选择,所以他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一点,即选择适应性个人均衡。那么委托代理框架在选择适应性个人均衡约束下的代理人及委托人行为变化,就更符合行为经济学所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核心内容如下:1、在委托代理的框架下,通过一个对损失规避代理人的激励合同的设计说明,如果存在随机结果的不确定性,代理人可能因为未达预期收益而承受到效用损失,当这种损失大于工资对其产生的收入效用时,那么整体上代理人的效用降低。因此,委托人以一定概率对代理人在较低工作表现时给出和较高工作表现时一样的工资水平,更有助于激励代理人付出更高努力程度从而实现更高工作表现。2、通过一个纳入信任指数的委托代理模型说明,雇主信任程度越高,则雇员付出努力程度越高,并且雇员总剩余分享比例也越高。3、通过信任实验和多阶段信任实验揭示了信任的差异与歧视以及群体内偏好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国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的信任歧视背后具有统计性,实验参与者做出的投资水平决策是基于对实验对手值得信任水平的正确预期。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1、激励合同设计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对激励合同不同结果的实现加入了多重随机条件,以考察在代理人实现较低工作表现的情况下,委托人是否会在当初设计合同时即加入一定的补偿条件,以最大程度上降低代理人因为参考依赖、损失厌恶所导致的效用损失超过其真实收入效用。2、信任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以往对于信任的研究一般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或者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基本多以问卷的方法来收集关于信任的各种的指标进行研究。本文沿用Fehr(2009)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对信任给出的定义,对于信任给出了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3实验对象的拓展:国内的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就目前来说,仅限于大学生实验对象,本文首次将普通务工人员请进实验室,研究群体内外的信任差异与歧视问题,其表现确实与学生样本略有差异,尤其体现在多轮重复实验的合作程度。从实验室实验过度到现场实验是实验经济学的必然趋势,对于实验参与人群的样本扩充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和初步尝试。
【关键词】:损失规避 参考依赖 亲社会行为 激励 信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2.92;F069.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问题的提出13-14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4-15
  • 1.4 本文结构15-16
  • 1.5 本文创新点16-19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19-45
  • 2.1 引言:从前景理论开始19-22
  • 2.1.1 前景理论基本模型设置19-22
  • 2.1.2 前景理论在经济学各领域的应用22
  • 2.2 参考依赖偏好及均衡22-31
  • 2.2.1 偏好定义22-23
  • 2.2.2 偏好特征23-24
  • 2.2.3 参考依赖偏好理论模型24-28
  • 2.2.4 参考依赖偏好应用实例28-31
  • 2.3 亲社会行为31-34
  • 2.3.1 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渊源32-33
  • 2.3.2 亲社会行为的经济学研究33-34
  • 2.4 信任的交叉学科研究34-43
  • 2.4.1 信任的心理学研究34-36
  • 2.4.2 信任的社会学研究36-37
  • 2.4.3 信任的经济学研究37-38
  • 2.4.4 信任与风险38-42
  • 2.4.5 国内行为经济学领域对信任的研究42-43
  • 2.5 本章小结43-45
  • 第三章 行为激励合同设计与验证45-78
  • 3.1 引言45-46
  • 3.2 基本模型设置46-48
  • 3.3 最优工资合同48-54
  • 3.3.1 合同时间线48-49
  • 3.3.2 没有损失厌恶情况下的最优合同49-50
  • 3.3.3 损失厌恶情况下的最优合同50-54
  • 3.4 实验验证54-69
  • 3.4.1 实验概述与设计54-56
  • 3.4.2 实验假设56-57
  • 3.4.3 实验结果57-68
  • 3.4.4 结论68-69
  • 3.5 本章小结69-70
  • 3.6 本章附录70-78
  • 第四章 纳入信任因素的委托代理激励模型与验证78-91
  • 4.1 引言78
  • 4.2 信任的测度78-80
  • 4.3 理论模型80-82
  • 4.4 实验设计82-83
  • 4.4.1 信任博弈实验设计82-83
  • 4.4.2 礼物交换博弈设计83
  • 4.4.3 实验假设83
  • 4.5 实验结果83-87
  • 4.5.1 信任指数分布83-84
  • 4.5.2 努力程度84-86
  • 4.5.3 剩余分享86-87
  • 4.6 本章小结87-88
  • 4.7 本章附录88-91
  • 第五章 信任差异与歧视的实验研究91-117
  • 5.1 引言91-92
  • 5.2 信任差异与歧视的文献综述92-94
  • 5.3 实验设计与实施94-96
  • 5.3.1 实验对象94
  • 5.3.2 实验博弈设计94-95
  • 5.3.3 报酬支付与问卷95-96
  • 5.3.4 实验假设96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96-104
  • 5.4.1 策略匹配结果97-98
  • 5.4.2 学生信任者的策略差异98-100
  • 5.4.3 被信任者回报策略差异100-101
  • 5.4.4 信任歧视因素研究101-104
  • 5.5 多阶段信任实验104-113
  • 5.5.1 理论沿革104-107
  • 5.5.2 实验设计107
  • 5.5.3 实验假设107-108
  • 5.5.4 实验结果108-113
  • 5.6 本章小结113-116
  • 5.7 本章附录:蜈蚣博弈矩阵116-117
  • 第六章 进一步研究方法及考量因素117-137
  • 6.1 引言117
  • 6.2 迈向现场实验117-128
  • 6.2.1 现场实验的兴起118-119
  • 6.2.2 主要实验及其结果119-124
  • 6.2.3 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124-128
  • 6.3 引入情绪128-136
  • 6.3.1 情绪对于风险决策影响研究129-132
  • 6.3.2 情绪对于跨期选择影响研究132-136
  • 6.4 本章小结136-137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37-144
  • 7.1 主要结论137-141
  • 7.2 政策意义141-142
  • 7.3 本文不足和研究展望142-144
  • 7.3.1 本文不足之处与未尽研究142-143
  • 7.3.2 下一步研究展望143-144
  • 参考文献144-15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152-153
  • 致谢153-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曙明;原毅军;王洪静;;损失厌恶、需求萎缩与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J];科学学研究;2012年03期

2 刚号;唐小我;慕银平;;延迟支付下损失厌恶型零售商参与的供应链运作及协调[J];控制与决策;2013年07期

3 柳键;邱国斌;黄健;;面对损失厌恶顾客的零售商订货定价策略及激励问题[J];控制与决策;2014年01期

4 周嘉南;黄登仕;;损失厌恶能否解释“好消息提前,坏消息延后”[J];管理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5 张海峰;张维;熊熊;邹高峰;;损失厌恶对金融市场的作用机理探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马胜;薛蛟龙;;基于下偏损失厌恶的资产投资定价及配置策略研究[J];求索;2013年03期

7 杜薇薇;;消费者损失厌恶与消费者行为偏误[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03期

8 刘郁礼;;短视性损失厌恶和股权风险溢价[J];中国软科学;2003年07期

9 曹国昭;齐二石;;替代品竞争环境下损失厌恶报童问题研究[J];管理学报;2013年06期

10 王灏;丁宏;;基于损失厌恶的股权溢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欢;梁竹苑;李纾;;损失厌恶是否无处不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朱利娟;刘金平;;短视损失厌恶对投资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影响及其原因试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马鹏;王海燕;;损失厌恶偏好下的供应链回购契约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季国;“损失厌恶”对深化改革的启示[N];中国航天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 周飙;核电恐慌印证了“损失厌恶”理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3 东明;小心投资理财的误区[N];湖北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娟;激励与信任的行为经济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张小涛;基于损失厌恶的长期资产配置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邱国斌;基于损失厌恶的企业和供应链订货定价决策与激励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万莹洁;考虑损失厌恶者参与的一对多型供应链回购契约协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景琳;公共物品自愿供给中的损失厌恶:为什么我们达不到最优水平?[D];山东大学;2012年

3 吴爽;我国近视损失厌恶心理实验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康潇丹;下游企业损失厌恶对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约束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昆;基于损失厌恶的电气设备供应商选择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6 张文秀;单一决策/重复决策范式下投资短视的理论探索[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7 胡森;金融复杂性:表征与市场机理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马静;零售商有批发价定价权的供应链契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激励与信任的行为经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75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