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各国必然的选择。我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时,环境制约日趋强化。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公共性、外部性等特点,协调其保护和建设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塞尼卡和陶希格在提出补偿发展理论后,生态补偿作为环境经济手段得到重视并被大量研究。目前,生态补偿已经被认为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及平衡相关方利益最为重要的手段,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各国深入开展。在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各级政府都具有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强烈意愿,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进展依然缓慢。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基础非常薄弱,关于生态补偿的内涵各方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在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中,存在政策边界模糊和政策手段的范围扩大的倾向。应该说,在生态补偿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的现实条件下,虽然政府和研究者都意识到财政应该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众说纷纭,并未达成共识。正是基于以上的现实需求,本文选择“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作为研究的目标。目前,财政支持生态补偿或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散见于各类文件中,一方面各种政策并未形成体系,随意性强;另一方面财政进行生态补偿的领域有限以及方式手段单一,难以发挥引导作用。因此,财政政策要在生态补偿的实践中真正发挥效力,必须形成一套基于财政理论与环境经济理论的政策体系。本研究就是希望实现以上目标,最终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财政政策体系。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部分是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国际上生态补偿的政府模式经验进行梳理以及对我国生态补偿实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财政体制和主体功能区划等角度分析了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制定的影响,并提出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整体框架;第四部分提出一些完善方案,重点是对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和设计。具体章节说明如下:第一章从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出发,分析了当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生态补偿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目标、思路以及基本方法。第二章首先是对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并探讨了政府模式和市场的优缺点。第三章主要是对国际上生态补偿方式进行梳理,并在接下来的部分就国际上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归纳出国外政府作为生态补偿主体的经验,为我国的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价值。第四章主要是对我国生态补偿的方式进行梳理,特别是分析了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并从税费政策、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以及横向补偿三个角度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借鉴成功的经验。第五章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财政体制和主体功能区划等角度分析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制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的基本框架。第六章针对生态补偿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补偿的税费政策完善的对策。第七章针对我国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这一部分提出如何完善生态补偿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并针对现有政策中的问题以及生态补偿的实际需求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最后依托主体功能区划设计了一个覆盖全国主体功能区的纵向转移支付体系,补偿生态保护的发展机会损失。第八章研究了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提出了一般性的解决思路。并以汉江中下游地区为例设计一个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体系,利用数学模型对各省分担额度进行了量化测算。通过论文的研究,作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加入环境变量的内生增长模型的分析,作者发现存在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路径,但前提条件是,经济发展地区必须将资本更多的分配在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方面,放弃部分经济增长速度。然而地方政府以及当地市场主体并不会主动进行这样的资本配置,因此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的干预才能实现,这时中央政府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补偿才能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这也为中央政府进行生态补偿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得出补偿重点是地区损失的机会成本这一结论。第二,通过对外部性处理方式的探讨,作者认为生态补偿市场模式虽然描述的非常美好,但存在先天的不足。首先是交易费用为零与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其次生态环境产权难以划分清楚,像普通商品一样通过市场实现自由交换的交易费用和谈判成本非常大;最后市场补偿模式没有考虑初始资源的配置状况,不符合追求社会公平性的需求。然而政府补偿模式中政府作为补偿主体,可以规避以上问题,补偿的效率和公平性优于生态补偿市场模式。第三,生态补偿的政府模式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包含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政府通过税费及税式支出的手段,从市场主体筹集补偿资金或者直接对市场主体进行补偿;第二层包含各级政府主体,是政府间的补偿,主要手段为转移支付。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转移支付主要是补偿发展权限的损失;地方政府主体之间的转移支付主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的研究,需要完善生态税费政策,从而实现补偿资金的筹集;建立纵向和横线生态转移支付,实现政府间补偿资金的流动,从而实现由地方政府之间的资金补偿到自然补偿的转化。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以下3点:1.从理论上对生态补偿政府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生态补偿政府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可行性和公平性的角度上认为政府模式更有优势。2.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财政体制情况以及主体功能区化的现状提出了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完善和改进的思路。3.在理论分析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模式为主,以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解决方案,并从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两个方面对方案进行细化。
【关键词】:生态补偿 财政政策 转移支付
【学位授予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96;F812.0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9
- 1 导论19-45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9-20
- 1.2 本研究基本概念的界定20-23
- 1.2.1 生态补偿的概念20
- 1.2.2 生态补偿的基本内容20-22
- 1.2.3 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22
- 1.2.4 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22-23
- 1.3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23-30
- 1.3.1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23-24
- 1.3.2 生态补偿的定义与内涵24-25
- 1.3.3 生态补偿的原则25-26
- 1.3.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26-27
- 1.3.5 生态补偿的方式27
- 1.3.6 生态补偿的实践27-29
- 1.3.7 对国外研究的评价29-30
- 1.4 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综述30-37
- 1.4.1 生态补偿的内涵30-31
- 1.4.2 生态补偿资金来源31-32
- 1.4.3 生态补偿手段研究32-33
- 1.4.4 生态补偿重点研究领域33-34
- 1.4.5 生态补偿的财政角度研究34-36
- 1.4.6 对国内研究的评价36-37
- 1.5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7-42
- 1.5.1 研究目标37
- 1.5.2 研究思路37-39
- 1.5.3 论文结构安排39-41
- 1.5.4 研究方法41-42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42-45
- 1.6.1 可能的创新42
- 1.6.2 不足之处42-45
- 2 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45-73
- 2.1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5-51
- 2.1.1 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45-49
- 2.1.2 稳态路径分析49-51
- 2.1.3 结论以及对生态补偿的启示51
- 2.2 外部性理论与生态补偿51-56
- 2.2.1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52
- 2.2.2 外部性与公共产品52-55
- 2.2.3 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55-56
- 2.2.4 外部性对生态补偿的理论支持56
- 2.3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与生态补偿56-61
- 2.3.1 生态环境价值的内涵57-58
- 2.3.2 生态环境价值的计算方式58-60
- 2.3.3 环境价值理论与补偿标准的确定60-61
- 2.4 生态补偿中政府与市场模式的探讨61-69
- 2.4.1 生态环境的属性分析61-62
- 2.4.2 生态补偿的市场模式分析62-64
- 2.4.3 对生态补偿市场模式的理论基础质疑64-65
- 2.4.4 对生态补偿市场模式的公平性质疑65-68
- 2.4.5 生态补偿政府模式的优势68-69
- 2.5 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工具69-73
- 2.5.1 税费工具69-70
- 2.5.2 转移支付70-73
- 3 生态补偿的国际实践73-109
- 3.1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情况综述73-75
- 3.1.1 国外生态补偿发展进程综述73-74
- 3.1.2 国外生态补偿方式的主要模式74-75
- 3.2 国际生态税费制度分析75-81
- 3.2.1 生态税课税税品目范围较广75-78
- 3.2.2 生态税收比重较高78-81
- 3.2.3 生态环境税专款专用81
- 3.3 美国生态补偿财政项目分析81-87
- 3.3.1 美国生态补偿财政项目的综述81-83
- 3.3.2 美国生态补偿项目的一般设计思路83-84
- 3.3.3 美国经典生态补偿财政项目的效果84-87
- 3.4 欧盟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分析87-102
- 3.4.1 生态财政转移支付(EFT)的政策周期87-90
- 3.4.2 欧盟四国生态转移支付(EFT)情况分析90-98
- 3.4.3 欧盟生态转移支付的设计特点98-102
- 3.5 巴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分析102-106
- 3.5.1 巴西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法102-104
- 3.5.2 巴西各州生态补偿转移资金分配情况104
- 3.5.3 巴西生态转移支付实施效果分析104-106
- 3.6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的借鉴意义106-109
- 3.6.1 政府补偿模式能够实现生态保护目标106
- 3.6.2 财政资金是生态保障的重要来源106-107
- 3.6.3 综合运用财税工具进行生态补偿107
- 3.6.4 补偿项目必须引入合理的生态评价指标107-109
- 4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现状分析109-143
- 4.1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综述109-111
- 4.1.1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发展沿革109-110
- 4.1.2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主要领域110-111
- 4.2 我国生态补偿中的税收制度分析111-115
- 4.2.1 总体情况分析111-114
- 4.2.2 存在的问题114-115
- 4.3 我国生态补偿中的收费政策分析115-119
- 4.3.1 整体情况115-116
- 4.3.2 矿产资源补偿费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116
- 4.3.3 排污费制度116-119
- 4.4 我国生态补偿中的纵向转移支付实践119-136
- 4.4.1 我国生态补偿中的纵向转移支付基本情况119-121
- 4.4.2 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效果分析121-127
- 4.4.3 我国森林补偿政策的执行效果127-134
- 4.4.4 退耕还林(还草)支出效果评价134-136
- 4.5 我国生态补偿中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基本情况136-138
- 4.6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中存在问题总结138-143
- 4.6.1 生态环境事权财权划分不对称138
- 4.6.2 税费政策缺乏对生态补偿的支持138-139
- 4.6.3 现有政策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矛盾139-140
- 4.6.4 专项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项目设置不合理140
- 4.6.5 现有财政政策难以解决区域间的生态补偿140-143
- 5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143-163
- 5.1 完善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的考量因素一:经济发展阶段143-151
- 5.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含义143-144
- 5.1.2 对我国处于EKC曲线阶段的考察144-150
- 5.1.3 结论及对生态补偿财政政策设计的影响150-151
- 5.2 完善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的考量因素二:我国财政体制151-154
- 5.2.1 财政体制概况151-153
- 5.2.2 财政体制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设计的影响153-154
- 5.3 完善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的考量因素三:主体功能区划154-156
- 5.3.1 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与地方财力的关系154-156
- 5.3.2 主体功能区化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设计影响156
- 5.4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的要素分析156-160
- 5.4.1 补偿主体的确定156-157
- 5.4.2 补偿原则的使用157-158
- 5.4.3 补偿领域的选择158-159
- 5.4.4 补偿标准的选定159-160
- 5.4.5 补偿手段的介绍160
- 5.5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160-163
- 6 我国生态补偿中的税费政策研究163-169
- 6.1 生态补偿中的税收政策163-166
- 6.1.1 生态补偿中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163
- 6.1.2 消费税政策的调整163-164
- 6.1.3 资源税政策的调整164-165
- 6.1.4 环境保护税的建立165-166
- 6.1.5 生态补偿中的税收优惠政策166
- 6.2 生态补偿中的收费制度改革166-169
- 7 我国生态补偿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169-179
- 7.1 生态补偿纵向转移支付内涵169
- 7.2 生态补偿纵向转移支付的改革思路169-170
- 7.3 对现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170-173
- 7.3.1 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强生态环境因素的考量170-172
- 7.3.2 对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改进172-173
- 7.3.3 增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的激励性173
- 7.4 对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的完善173-174
- 7.4.1 完善财政生态补偿项目的补偿额度核算方式173-174
- 7.4.2 专项转移支付领域的调整174
- 7.5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探索174-179
- 7.5.1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设计的目标174-175
- 7.5.2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基本思路175
- 7.5.3 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175
- 7.5.4 生态补偿基金分配方案175-177
- 7.5.5 激励方式177-179
- 8 我国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索179-199
- 8.1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设计依据179-180
- 8.2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基本框架180-184
- 8.2.1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制度的基本目标180
- 8.2.2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原则180-181
- 8.2.3 补偿标准的选择以及原因181-183
- 8.2.4 横向转移支付系数的确定183-184
- 8.3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运作模式184-186
- 8.3.1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模式的选择184-185
- 8.3.2 省际间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的运作流程185-186
- 8.4 以汉江中下游地区为例的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设计186-199
- 8.4.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186-188
- 8.4.2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分析188-191
- 8.4.3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对汉江中下游地区负面影响的价值估计191-194
- 8.4.4 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设计194-195
- 8.4.5 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补偿资金分担方案195-199
- 参考文献199-221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221-223
- 后记2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建;陈新洋;;城市湿地建设与污水处理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2 杜英;王安;李建伟;;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1期
3 陶恒;宋小宁;;生态补偿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创新;2010年02期
4 禹雪中;杨桐鹤;骆辉煌;;流域水资源保护补偿标准计算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0期
5 唐文坚;程冬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1期
6 戴其文;赵雪雁;;生态补偿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态系统为例[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7 赵翠薇;王世杰;;生态补偿效益、标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0年04期
8 李立周;何艳梅;;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9 胡世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财政对策——基于生态转移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J];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巩芳;长青;王芳;刘鑫;;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爱慧;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白宇;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佳;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效果评价与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3 马延亮;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张齐;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7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