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岔口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14:14

  本文关键词:岔口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及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受偿意愿 问卷调查 生态补偿机制 岔口流域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固碳释氧、改善小气候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已经完成的退耕还林工程,其能否长久持续地延续下去,最为关键的问题则是要确定恰当的补偿标准并构建适宜的补偿机制,合理的补偿标准及科学的补偿机制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临汾市永和县岔口小流域为例,通过计算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且运用CVM方法计算的农户受偿意愿所得的补偿标准相结合,最终得出了与流域实际情况相符的补偿标准并构建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最后针对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实施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岔口流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综合运用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选取了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以及改善小气候5个方面,11项指标,并构建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岔口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结果显示,岔口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总价值为13282.71万元,修正后的生态效益价值为226.06元/亩。(2)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对研究区退耕农户的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到该流域内,退耕还林农户所能接受的受偿意愿的平均值为147.81元/亩。(3)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将生态学补偿标准与经济学的补偿标准相结合,得出最终的补偿标准为170.50元/亩。(4)论述了岔口流域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适合流域的补偿机制,并提出了如提高补助金额、提倡补偿型的保护政策、将发展生态作为新兴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延长补偿期限、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生态保护责任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受偿意愿 问卷调查 生态补偿机制 岔口流域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6.2;X196
【目录】:
  • 摘要7-8
  • 1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
  • 1.2 基本概念概述8-9
  • 1.2.1 退耕还林8-9
  • 1.2.2 生态补偿9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9-12
  • 1.3.1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9-11
  • 1.3.2 国内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11-12
  • 1.4 研究意义12-14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4.2 主要方法13
  • 1.4.3 研究意义13-14
  • 1.5 技术路线14-15
  • 2 研究区概况15-19
  • 2.1 自然地理概况15
  • 2.2 社会经济概况15-16
  • 2.3 退耕还林实施概况16-17
  • 2.4 当前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17-19
  • 2.4.1 补助持续性不强17
  • 2.4.2 补偿标准偏低、显失公平17-18
  • 2.4.3 相关责任主体不明确18
  • 2.4.4 补偿资金的来源18
  • 2.4.5 补偿方式单一18
  • 2.4.6 后续产业发展滞后18-19
  • 3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评估19-28
  • 3.1 研究方法19-20
  • 3.1.1 数据来源19
  • 3.1.2 评价指标及基本计算模型19-20
  • 3.1.3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方法20
  • 3.2 岔口流域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20-26
  • 3.2.1 退耕还林涵养水源的价值20-21
  • 3.2.2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的价值21-23
  • 3.2.3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23-24
  • 3.2.4 退耕还林净化大气的价值24-25
  • 3.2.5 退耕还林改善小气候的价值25-26
  • 3.3 评估结果与分析26-27
  • 3.4 小结27-28
  • 4 基于CVM方法的岔口流域退耕还林农户受偿意愿分析28-42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28
  • 4.1.1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28
  • 4.1.2 样本的确定28
  • 4.2 条件价值评估法28-29
  • 4.2.1 条件价值评估法概述28-29
  • 4.2.2 国内外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概况29
  • 4.3 调查结果分析29-38
  • 4.3.1 农户的基本特征30-32
  • 4.3.2 农户的经济特征32-34
  • 4.3.3 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34-35
  • 4.3.4 农户的补偿期望35-38
  • 4.4 农户受偿意愿分析38-39
  • 4.4.1 农户受偿意愿分析38
  • 4.4.2 农户受偿意愿计算38-39
  • 4.5 岔口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39-42
  • 5 岔口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探讨42-45
  • 5.1 补偿原则42
  • 5.2 补偿主体与客体42-43
  • 5.2.1 补偿主体42-43
  • 5.2.2 补偿客体43
  • 5.3 补偿资金来源43
  • 5.4 补偿方法和途径43-45
  • 6 对策和建议45-47
  • 7 结论与讨论47-49
  • 7.1 结论47-48
  • 7.2 讨论与不足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5
  • Abstract55-57
  • 致谢57-58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奎建,李长胜,殷有,郎璞玫,王维芳,刘鹏,刘刚;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张景哲,刘启明;北京城市气温与下垫面结构关系的时相变化[J];地理学报;1988年02期

3 蔡立群;陈英;张仁陟;;意愿调查法在退耕还林生态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科技;2006年08期

4 林逢春,陈静;条件价值评估法在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社会效益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树川;左停;李小云;;关于退耕还林(草)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2005年11期

6 李明月,江华;退耕还林制度设计对征地制度改革的启示[J];国土资源;2005年01期

7 杨新华,章升东,陈志军;对我国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3年04期

8 黄文清,张俊飚;退耕还林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5年05期

9 佘方忠;;退耕还林(草)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林业经济;2000年05期

10 韩洪云;喻永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成本基础、接受意愿抑或生态价值标准[J];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华;李世东;李芬;刘某承;;生态补偿的意义与研究进展——以林业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敬东;天宝岩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何勇;岷江上游森林生态服务补偿市场化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40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640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7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