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碳排放市场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碳排放市场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 碳排放权交易 公平性 脱钩指数 碳基尼系数
【摘要】:2013年是我国碳市场的元年,国内碳排放市场的相继建立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项市场化的减碳方案,其交易的起点在于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初始分配,即事先确定控排区域在一个年度内的碳排放限额总量,并将该总量以碳排放权配额的形式,通过既定的分配方法及流程分发至各管控对象手中。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方案的设计一方面关系到现有碳交易试点省市在制度设计、行业选择等方面的“小范围公平性”问题;另一方面更涉及全国各省市的碳减排成本和公平性的考量,即纳入试点省市的可代表性、全国碳排放资源分配的“大范围公平性”问题。只有制定适合当地具体情况、适合碳交易制度发展阶段的总量设定和初始分配方案,最终才能形成合理碳价,实现既定的低成本控碳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七个碳市场总量控制和初始分配情况,将总量设定的步骤概况为推演碳强度约束下当地碳预算额度、框定碳交易覆盖面、估算体系内外两类企业的碳预算额度三大步;把配额分配的现有方案归类为“历史排放法+基线法”模式、“历史排放法+基准法+拍卖”模式、历史排放法申报模式三类模式,并从市场有效性、制度设计、行业扩面三方面对现有碳市场的总量控制和初始分配进行了深度分析。其次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高碳区、中碳区、低碳区,在脱钩指数的视角下发现高碳区的脱钩状况仍然堪忧、中碳区的脱钩状态逐年好转、低碳区已有部分省市处于强脱钩状态,从而得到未来碳交易试点省域扩面的对象。针对试点内各地的总量设定及全国性碳配额分配问题,本文计算了碳总量、人均排碳量、碳强度三大指标的基尼系数,从而为效率型配额分配设想提供依据。文章的主要结论和成果有:对于已建立碳交易机制的省市,应当在总量控制目标、基线法的运用、有偿拍卖的比重等方面缩小与国外先进市场的差距,并考虑尝试将交通运输业纳入碳市场,天津市和广东省的碳市场还可以考虑增加控排行业种类。在全国层面上,碳交易试点扩面或全国碳市场建立过程中须加强对高碳区省份的关注,优先在高碳区省份开展低碳化试点。鉴于我国省际碳空间尚处于公平合理区间,建议对所有参与碳交易试点的省份进行基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碳总量分配,对经济较为发达、碳生产率较高的沿海东部省份给予更多的碳排放裕度,以降低低碳经济转轨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关键词】: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 碳排放权交易 公平性 脱钩指数 碳基尼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96;F83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8
- 1.2 文献理论综述和评述8-13
- 1.2.1 国外文献综述8-10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0-12
- 1.2.3 文献综述评析12-13
- 1.3 内容安排与研究方法13-15
- 1.3.1 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13-14
- 1.3.2 研究方法概述14-15
-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15-16
- 第2章 区域碳排放市场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模式16-24
- 2.1 试点省市碳减排总量测算16-18
- 2.2 试点省市的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模式18-23
- 2.2.1 总量设定的基本步骤18-19
- 2.2.2 配额分配模式归类19-23
- 2.3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碳排放市场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模式分析24-31
- 3.1 碳排放市场建设及有效性考察24-25
- 3.2 中外碳市场体系配额制度比较25-28
- 3.2.1 国外碳市场体系配额分配模式25-27
- 3.2.2 区域碳市场配额分配的制度缺陷27-28
- 3.3 试点省市控排行业选择与扩面28-30
- 3.3.1 控排行业选择的公平性问题28-29
- 3.3.2 试点省市行业碳排放及扩面选择29-30
- 3.4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区域碳排放空间结构差别及总量控制31-41
- 4.1 各省市碳指标核算及区域划分31-35
- 4.1.1 数据来源及碳指标核算结果31-32
- 4.1.2 碳排放的区域划分32-35
- 4.2 三大碳排放区域脱钩状态比较35-39
- 4.2.1 高碳区脱钩状况仍然堪忧36-37
- 4.2.2 中碳区脱钩态势逐年好转37-38
- 4.2.3 低碳区已接近强脱钩状态38-39
- 4.3 碳交易试点省市的可代表性及扩面选择39-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第5章 区域碳总量设定的空间公平性及效率型配额分配41-45
- 5.1 基于碳洛伦兹曲线的省际总量公平性分析41-43
- 5.1.1 碳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模型41-42
- 5.1.2 区域碳排放分布的基尼系数变动路径42-43
- 5.2 绝对公平的批判及效率型配额分配43-44
- 5.3 本章小结44-45
- 结论与建议45-47
- 附录A 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47
- 附录B 碳交易试点省市行业碳排放量及其比重47-50
- 附录C 31省市2012年区域低碳指数50-51
- 附录D 三类碳排放区域内各省市脱钩指数数值51-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00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00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