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1:11

  本文关键词: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模块化 产业组织 形成机制 发展路径


【摘要】:以熊彼特、钱德勒学说、交易成本理论、模块化组织理论以及Schilling一般性模块化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的现状与特征及中国经济运行环境的现实特点为依据,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理论假说,并利用中国制造业30个分行业2005及2009年的截面数据,对Schilling理论假说及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基本框架,系统设计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发展的“三阶段”路径。 对Schilling学说和中国假说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投入与需求多样性对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0.106,p0.001),产业标准、竞争强度、劳动密集度对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影响则均是负向显著的,其估计参数系数值分别为(-0.223,p0,01)、(-0.081,p0.001)、(-1.172,p0.01),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直接影响不显著(0.038,p=0.14)。外资比重对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0.443,p0.001),企业规模对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影响则是负向显著的(-1.488,p0.001),虚拟变量行业属性的参数系数亦为负值(-0.178),并且统计上是显著的(p0.001)。这说明,在不同的经济运行环境、不同的产业技术经济特征条件下,驱动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与演进的关键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情境下,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而非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则是构成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市场主体。 文章认为,产业组织模式的形成是经济环境与市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协同演进的结果,是经济环境与市场主体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长期动态博弈的结果,因此,实现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应从经济环境和市场主体两个层面入手,遵循从优化经济环境、健全制度机制到驱动主体行为、助推产业融合再到构建生产网络、提升竞争能力的“三阶段”发展路径。
【关键词】:模块化 产业组织 形成机制 发展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62.9
【目录】:
  • 论文提要4-5
  • Abstract5-9
  • 1 导论9-21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0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整体分析框架10-15
  • 1.2.1 研究内容10-11
  • 1.2.2 研究方法11-13
  • 1.2.3 研究框架13-15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15-21
  • 1.3.1 模块与模块化15-18
  • 1.3.2 产业组织模块化与模块化产业组织18-21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1-43
  • 2.1 理论基础21-34
  • 2.1.1 模块化理论21-29
  • 2.1.2 网络组织理论29-31
  • 2.1.3 其他相关理论31-34
  • 2.2 文献综述34-43
  • 2.2.1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类型与特征34-36
  • 2.2.2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优势与效应36-38
  • 2.2.3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风险与成本38
  • 2.2.4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运行机理38-39
  • 2.2.5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治理39
  • 2.2.6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39-40
  • 2.2.7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发展路径40-41
  • 2.2.8 文献综述述评41-43
  • 3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比较分析43-61
  • 3.1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结构43
  • 3.2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分类43-47
  • 3.2.1 控制型生产网络概述44-45
  • 3.2.2 关系型生产网络概述45-46
  • 3.2.3 模块化生产网络概述46-47
  • 3.3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比较47-51
  • 3.4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特征、效应与成本51-61
  • 3.4.1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典型特征51-55
  • 3.4.2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优势与效应55-58
  • 3.4.3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成本58-61
  • 4 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61-71
  • 4.1 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理论思辨61-63
  • 4.1.1 熊彼特和钱德勒的学说61-62
  • 4.1.2 交易成本理论62-63
  • 4.1.3 模块化组织理论63
  • 4.2 Schilling的一般性模块化系统理论63-69
  • 4.2.1 Schilling关于产业组织与经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论述64-65
  • 4.2.3 Schilling-Steersman理论模型与理论假说65-69
  • 4.3 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69-71
  • 5 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Schinling学说的中国检验71-89
  • 5.1 模型、数据与方法71-81
  • 5.1.1 模型设定71-72
  • 5.1.2 数据来源及说明72-81
  • 5.2 计量结果与假说检验81-85
  • 5.2.1 计量结果81-84
  • 5.2.2 假说检验84-85
  • 5.3 进一步的讨论与其他发现85-87
  • 5.4 经济解释87-89
  • 6 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中国假说的实证检验89-98
  • 6.1 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的丛本特征89-92
  • 6.2 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理论模型92-93
  • 6.3 中国制造业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的实证检验93-96
  • 6.3.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93-95
  • 6.3.2 计量结果与假说检验95-96
  • 6.4 结论与启示96-98
  • 7 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路径分析98-112
  • 7.1 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初始条件分析98-100
  • 7.2 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100-104
  • 7.2.1 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00-102
  • 7.2.2 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动因102-104
  • 7.3 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104-106
  • 7.4 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路径设计106-109
  • 7.5 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109-112
  • 8 结论与展望112-117
  • 8.1 主要结论与启示112-114
  •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114-115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15-117
  • 参考文献117-126
  • 附录126-141
  • 后记141-143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143-144
  • 详细摘要144-1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工;杨贺;;现代港口物流产业组织的空间布局[J];水运管理;2007年02期

2 惠宁;李丹;;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刘秀丽;;旅行社产品价格战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2期

4 刘荣利;;中部地区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J];特区经济;2007年04期

5 戴魁早;;产业组织模块化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01期

6 郁婷;;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向富华;金颖若;;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颜蕾;对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新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05期

9 吕政;加入WTO后的中国产业组织与国际竞争力(笔谈) 生产社会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10 宋娟;外资零售业对云南省零售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智团;;技术、制度与产业组织协同创新研究——以计算机产业网络化发展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2 谢军;李思佳;肖雅文;彭祥;;产业组织地位的融资功能:来自营运资本融资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有贵;;柏加镇花木业的兴起与产业组织的发育、演变[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郭爱芳;周建中;;产业组织满意状态评估模型及在我国彩电产业组织中的运用[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周应恒;耿献辉;;世界涉农产业(Agribusiness)的实践与启示[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6 王鹏;张啸;;城乡一体化产业规划的探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易洪斌;廖文龙;;基于模块化的高效产品开发[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孔文;史达;;产业组织中B2B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框架构建与实证分析——技术创新视角的审视[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何育静;;我国船舶产业组织现状和问题研究[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淑梅;宋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海涛 徐林;稀缺转化左右估值理念[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记者 徐勇;TD——LTE试验进入第二阶段[N];人民邮电;2009年

3 ;降低测试成本,产业组织试图制订ATE外围接口标准[N];电子报;2007年

4 明文;家族制企业并非落后产业组织[N];经济参考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浙人;发挥学术优势 建设一流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徐林;2006年——产业整合之年[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7 ;资源枯竭型国企破产难点何在[N];经济日报;2004年

8 胡迪;公司的新边界[N];农民日报;2011年

9 胡汉辉(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容易消化的产业经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方徒;立足民生安康 解决发展难题[N];中山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健;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2 房树人;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希凡;基于产业组织的农业竞争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5 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白嘉;模块化产业组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D];西北大学;2012年

7 徐浩鸣;混沌学与协同学在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袁春晓;产业组织演化论[D];四川大学;2002年

9 谢智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夏维力;战略驱动型企业并购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永芳;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2 朱建纲;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产业组织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3 彭云艳;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组织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徐晗;大庆市龙凤区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调整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刘瑞花;企业并购与产业组织合理化关系研究——以我国银行业为例[D];苏州大学;2004年

6 武存磊;基于SCP框架下中国第四方物流产业研究[D];沈阳大学;2008年

7 文明;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产业组织与有效竞争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毛中根;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组织[D];湘潭大学;2002年

9 李作奎;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宋歌;中小企业发展与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00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00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5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