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概念:马克思与吉登斯的比较——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
本文关键词:“社会”概念:马克思与吉登斯的比较——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
【摘要】:正确理解"社会"概念,无疑是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国内学界围绕"社会"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吉登斯在评述传统社会观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求解,提出"社会"概念的四因素说。对此,文章从经济哲学视角出发指出"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是经济—生产关系;吉登斯所谓的社会空间、"所有权"、"制度丛结"和社会认同这四个因素都只是"社会"概念的外在影响因素。两种"社会"概念之间的差异源于分析"社会"的方法论的差异。就方法论而言,既不能把不同层次的社会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次的社会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本质抽象层面的社会规定。就理论与实践意义而言,"社会"概念的廓清不仅有利于辩证地审视现代社会,合理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同时还有利于思考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社会 整体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 吉登斯
【分类号】:F091.91;F091.3
【正文快照】: 一、前言:问题与研究综述“社会”概念不仅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也是一个哲学和经济学概念。“社会”概念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占据着基石性的地位。马克思是在批判继承其前辈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的哲学,其起点是“现实的人”,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静;刘植靖;文宇;;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对我国老年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J];商品与质量;2011年S2期
2 宋祥秀;;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年16期
3 邢媛;;评吉登斯对马克思的“两种商品化”理论的分析[J];现代哲学;2009年03期
4 冯德宇;;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5期
5 瞿华;;风险社会:何以可能——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J];商业时代;2014年02期
6 刘冰;;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J];公共管理评论;2011年02期
7 李惠斌;一种全球化道路的主张——吉登斯的“超越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曾怀德;“制造的风险”——吉登斯现代性条件下的风险观[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那力;;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10 罗军伟;;超越还是回归?——试论超越“二元对立”的两种理论范式[J];商业时代;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文;;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德慧;政府规模:关键在于职能发挥[N];学习时报;2010年
2 胡颖峰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吴学安;“吉登斯悖论”:是谁阻碍环境文明前行的步伐?[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杭春燕;诗意地栖居,须破“吉登斯悖论”[N];新华日报;2013年
5 徐迅;不与国际接轨难有经济繁荣[N];国际金融报;2000年
6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个折中的幻想[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郭忠华 中山大学政治学系;对吉登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透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徐桓(学人);吉登斯的尴尬和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郭忠华;从“文本”到“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郭台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走进现场:人物思想研究要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胡颖峰;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中英;吉登斯的信任观及其当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2 姜学斌;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文化哲学阐释[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赵云亭;吉登斯的制度性风险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于素芳;吉登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田雪荆;吉登斯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厦门大学;2008年
6 黄永祥;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迪;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分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郭锐峰;论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张廷峗;吉登斯本体性安全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林辰;吉登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65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6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