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12:17

  本文关键词: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类发展指数 不平等调整 可持续调整 中国 收入 教育 健康 环境


【摘要】:人类社会所取得的任何成就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但现实世界在评价“发展”时,更多地仅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某一方面的进步,很显然,人类发展不仅仅是人类社会某一方面的进步所成就的,而是多维度、宽领域的综合作用促成了人类的文明史。人类发展指数较为成功地将人类在三个主要维度——收入、教育和健康——的成就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综合性地展现出来,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但任何新生事物总不免会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诞生二十余年的人类发展指数也不例外。 本文的着力点在于,人类发展指数将收入、教育和健康确立为人类进步的三个主要维度无可厚非,这是分析人类发展的起点和基准,但是仅仅从收入、教育和健康的平均成就,而不考虑收入、教育和健康分别在一国(地区)内部的分布,难免会对人们产生误导:收入分配悬殊的两个国家(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相同,因为这两个国家(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同,这一错误推论在教育、健康等方面仍然成立,由此所产生的政策导向将是灾难性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内部收入差距悬殊的社会很少能够长治久安!此外,作为人类发展指数三个基础指数之一的收入指数,可以说能够较好地展现人类社会的经济成就,但通常来说,这一总量意义上的成就含有太多“水分”,至少它掩盖了取得这一成就所付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代价,如果对此不加以考虑,那似乎也会对人们产生另一个误导:两个环境污染程度存在天壤之别的国家(地区)的人类发展程度是相同的,只因为这两国(地区)具有相同的人均收入,我们很难想象这一结论会显然成立,除非人们的身体真的能够对日益严重的污染产生免疫力!鉴于此,本文的目标在于,针对人类发展指数仅仅关注三个基本维度的水平值而没有考虑其内部分布以及对环境代价的忽视这两点可能的缺陷,试图对此进行尝试性的改进。 通过对人类发展指数的产生、内涵、性质、缺陷以及学者们对改进人类发展指数所提出的建议和尝试进行详细论述,有助于使我们对人类发展指数本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这也正是本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这个部分,本文也将对人类发展指数在中国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这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及其相关研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这种概括也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研究的对象——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这是本文试图对人类发展指数进行两点改进——不平等调整和可持续调整——后的指数,并对我们的指数调整方法做了重点介绍,这些方法均是现有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第四部分是本文分析的核心,在本文所构建的指数框架中,以中国为分析案例,运用中国各省区的数据计算中国各省区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于本文分析的视角较为细化,数据可得性是分析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也导致了本文研究范围受到一定制约——分析时限为1999年和2009年。通过尽量合理的处理,我们汇总了所有基础数据,包括人均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受教育年限和平均预期寿命等,并计算了本文对指数调整所需要的两个指标:不平等调整指标——收入、教育和健康分别在省内的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和可持续调整指标——环境行为指数(通过环境污染指数间接反映),在将基础数据和调整指标相结合后,本文计算出了我国各省区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在这一过程中也一起计算了指标调整前、单项指标调整后等不同类型的人类发展指数,这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平等调整和可持续调整对人类发展指数本身以及各省区之间人类发展水平的相对排名的影响。通过不同类型的人类发展指数之间、同一指数在不同时期之间进行分析比较,结论认为:不平等程度的上升会显著降低人类发展水平,省内不平等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其人类发展水平的相对排名大幅下滑;提升环境质量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污染对人类发展水平具有“惩罚”作用;经济发达程度与不平等程度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在目前的我国,两者更倾向于负相关关系。 根据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结论,我们在第五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我国各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以及各地区的环境质量,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第二,深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加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第三,完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通过加大政府的教育资金投入、完善针对不同群体(“老少边穷”地区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女等)的教育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支持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的覆盖面,从整体上提高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而降低教育不平等程度;第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提升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福利性质,保障不同收入的居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的社会保障,从而降低健康不平等程度;第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扩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倡导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提升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通过对人类发展指数的梳理,提出了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运用中国省级数据,对我国各省区的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含义。但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困难和能力所限,本文对我国各省区的收入不平等和健康不平等的测算方法存在值得商榷之处,这也直接导致了本文分析的部分结果的合理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这个主题下一步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人类发展指数 不平等调整 可持续调整 中国 收入 教育 健康 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1.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21
  • 1.1 选题背景13-16
  • 1.1.1 完善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13-14
  • 1.1.2 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14-15
  • 1.1.3 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任务15-16
  • 1.1.4 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16
  • 1.2 研究意义16-18
  • 1.2.1 论意义16-17
  • 1.2.2 实践意义17-18
  • 1.3 研究对象18
  •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18-19
  • 1.4.1 研究方法18-19
  • 1.4.2 文章结构19
  • 1.5 潜在创新与不足之处19-21
  • 1.5.1 潜在创新19-20
  • 1.5.2 不足之处20-21
  • 2 文献综述21-37
  • 2.1 人类发展指数的产生21-22
  • 2.2 人类发展指数的内涵22-24
  • 2.3 人类发展指数的性质24-25
  • 2.4 人类发展指数的缺陷25-27
  • 2.4.1 政策层面25-26
  • 2.4.2 指标体系层面26-27
  • 2.4.3 计算方法层面27
  • 2.5 人类发展指数的演进27-33
  • 2.5.1 可持续调整28-29
  • 2.5.2 不平等调整29-31
  • 2.5.3 计算方法调整31-32
  • 2.5.4 《人类发展报告》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演进32-33
  • 2.6 人类发展指数在中国的研究进展33-36
  • 2.7 简要评论36-37
  • 3 进行不平等调整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IASHDI)37-42
  • 3.1 IASHDI的内涵37
  • 3.2 IASHDI的计算方法37-42
  • 3.2.1 持续调整方法37-39
  • 3.2.2 不平等调整方法39-41
  • 3.2.3 指数合成方法41-42
  • 4 中国各省区进行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实证分析42-62
  • 4.1 变量说明42-46
  • 4.1.1 收入及收入不平等指标42-43
  • 4.1.2 教育及教育不平等指标43-44
  • 4.1.3 健康及健康不平等指标44-45
  • 4.1.4 可持续指标45-46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46-48
  • 4.3 中国各省区IASHDI的测算48-54
  • 4.3.1 中国各省区的收入基尼系数48-49
  • 4.3.2 中国各省区的教育基尼系数49-50
  • 4.3.3 中国各省区的健康基尼系数50-51
  • 4.3.4 中国各省区的环境污染指数51-52
  • 4.3.5 中国各省区IASHDI的测算结果52-54
  • 4.4 中国各省区HDI、SHDI、IAHDI和IASHDI的对比分析54-57
  • 4.4.1 中国各省区HDI和SHDI的对比分析54-55
  • 4.4.2 中国各省区HDI和IAHDI的对比分析55
  • 4.4.3 中国各省区HDI和IASHDI的对比分析55-56
  • 4.4.4 中国各省区SHDI与IASHDI的对比分析56-57
  • 4.5 中国各省区HDI、SHDI、IAHDI和IASHDI的纵向比较分析57-60
  • 4.5.1 中国各省区HDI的纵向比较分析57
  • 4.5.2 中国各省区SHDI的纵向比较分析57-58
  • 4.5.3 中国各省区IAHDI的纵向比较分析58-59
  • 4.5.4 中国各省区IASHDI的纵向比较分析59-60
  • 4.6 本章小结60-62
  • 4.6.1 不平等程度上升会降低人类发展水平60
  • 4.6.2 提升环境质量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60-61
  • 4.6.3 经济发达程度与不平等程度息息相关61-62
  • 5 政策建议62-65
  • 5.1 以经济社会建设为中心,提高主要维度水平值62
  • 5.2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62-63
  • 5.3 完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覆盖公平性63-64
  • 5.4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社保体系福利性64
  • 5.5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64-65
  • 参考文献65-74
  • 附录74-88
  • 后记88-90
  • 致谢90-9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锦芳;;国际社会的贫困理论与减贫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3期

2 汪毅霖;;人类发展指数测度方法的改进路径与方向——基于HDR2010和中国经验分析的思考[J];西部论坛;2011年04期

3 潘雷驰;;我国政府支出对人类发展指数影响的经验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2期

4 赵志强;叶蜀君;;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人类发展指数估计[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5 邱风;王利芳;;我国城乡差距的新解读——基于社会发展水平的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12期

6 田辉;孙剑平;朱英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测度分析——基于HDI的研究[J];经济管理;2008年02期

7 覃成林,罗庆;中国区域人类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经纬;2004年06期

8 戴珊珊;;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及其与政府支出的相关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3期

9 李红;;谈人类发展指数的理论评价与应用[J];经济问题;2007年05期

10 刘国恩;William H.Dow;傅正泓;John Akin;;中国的健康人力资本与收入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965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65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