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我国碳税的税率估算及其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20:04

  本文关键词:我国碳税的税率估算及其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税 碳的社会成本 外部性


【摘要】:随着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进行碳减排时必须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碳排放的降低意味着当前消费的减少,必然对经济发展的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碳排放的降低更涉及到不同部门和群体之间的利益格局的改变,因此合适的碳减排政策应该是既能保持经济的发展,又能提高环境的质量。我们所采取的碳减排政策应该做到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平衡,取得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协调发展。 二氧化碳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其排放将是过量的。为了干预和引导经济主体的碳排放行为,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碳税、实施碳交易等碳减排政策,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本文通过对各种碳减排工具的分析比较,认为碳税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并且分析了合理的碳税水平。 征收碳税是经济学家普遍赞同的减排手段,碳税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能够提高碳排放的成本,提供碳减排的经济激励。其次碳税可以增加碳减排的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达到碳减排的设定目标,这包括碳税的等边际减排成本和碳税的最优时间路径,主要体现在降低监督管理成本、提供稳定的减排价格信号等方面。最后,碳税还可以实现碳减排的代内间和代际间的公平,这主要通过碳税的减免和返还,碳税收入的循环使用来实现。当然,碳税的这些作用的实现前提是我们已经确定了合适的碳税税率,制定了一套合理的碳税征收和管理体系。 合理的碳税税率应该是在权衡碳排放带来的损害(也即减少碳排放带来的收益)和进行碳减排需要付出的成本后作出的,应该考虑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其他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变进行动态的调整。在理想情况下,碳税的价格应该设置在等于碳的社会成本的水平,碳的社会成本表示二氧化碳排放的边际增加所导致的未来一系列成本的边际增加,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也可以看作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成本的货币价值,征收该水平的碳税将实现碳排放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导致最优的社会碳排放水平。虽然现实情况下碳的社会成本的估算并不是完美的,但碳的社会成本依然可以为碳税的设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章以成本收益法为基础,通过经济和气候的动态综合模型(DICE)的分析,试图测算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我国最优的碳税水平。 气候和经济的动态综合模型(DICE)模型包含大量的变量,涉及到气候、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需要借助现代数学工具GAMS程序进行编程运算。但是本文对碳税的测算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不能完全切实反映碳排放造成的实际成本。这可能是因为本文所采用的气候地理方面的参数是关于国外经济学家所测算的,而这些参数并可能并不能准确反映碳排放对我国造成的损害以及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真实成本。本文所得的结果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要得到准确的关于中国碳排放的社会成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方面。 虽然碳税政策能够产生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但是碳税的征收也将造成能源等高碳产品的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碳税的征收上,还要研究征收碳税的影响,关注碳税的优化使用。本文的分析将环境因素引入Aghion和Howitt的创造性破坏增长模型,在包含环境因素的内生增长框架内,比较碳税收入用于收入税减免或者用于研发补贴对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本文拓展了碳税收入的使用途径,认为碳税既可以用于其它扭曲性税收减免,也可用于研发补贴。本文研究表明碳税收入的使用,无论是用于提高研发补贴水平还是用于降低收入税水平,都将提高经济增长率、降低污染水平。而且,提高研发补贴强度的增长效应与环境保护效应比削减收入税更显著,为政府将碳税收入倾斜性应用于提高研发补贴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碳税 碳的社会成本 外部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96;F812.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39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11-16
  • 1.2 文献综述16-35
  •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35-39
  • 2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及碳减排政策39-62
  • 2.1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39-46
  • 2.2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46-52
  • 2.3 我国现有的碳减排政策52-60
  • 本章小结60-62
  • 3 征收碳税的作用及国际经验62-85
  • 3.1 提高碳排放的成本62-63
  • 3.2 增加碳减排的效率63-72
  • 3.3 实现碳减排的公平72-76
  • 3.4 碳税的国际经验76-83
  • 本章小结83-85
  • 4 碳税税率的确定85-102
  • 4.1 引言85-87
  • 4.2 数理模型87-92
  • 4.3 碳税测算中的不确定性92-98
  • 4.4 碳税税率确定的实证结果98-100
  • 本章小结100-102
  • 5 征收碳税的影响102-115
  • 5.1 引言102-104
  • 5.2 模型设定104-107
  • 5.3 平衡增长路径107-109
  • 5.4 征收碳税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109-113
  • 本章小结113-115
  • 6 总结与展望115-119
  • 6.1 主要结论115-116
  • 6.2 有待继续分析的问题116-119
  • 致谢119-120
  • 参考文献120-131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31-132
  • 附录132-1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2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3 张梓太;;关于我国碳税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学杂志;2010年02期

4 杨杨;杜剑;;低碳经济背景下欧盟碳税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技术;2010年03期

5 郑雪梅;;从欧盟国家的实践看我国碳税的引入路径[J];中国财政;2010年05期

6 魏文彪;;谨防碳税演变成“准排税”[J];环境经济;2010年06期

7 邢丽;;碳税国际协调的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44期

8 陈斌;;碳税边境调整的起因及主要争议[J];涉外税务;2011年03期

9 赵玉焕;;碳税对芬兰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11年03期

10 王岩;张建超;;国外碳税研究文献综述——基于碳税的设计与制度安排[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德发;毛思佳;陈君;;碳税的经济分析与规制设计[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朱晓勤;;对美英航空碳税案判决的几点质疑——兼及中国的应对策略[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薛钢;;关于我国碳税设计中的次优选择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日本官方:碳税给日电企年均增负10亿美元[A];《电站信息》2012年第11期[C];2012年

5 李金凤;赵丽清;庞博;;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看我国征收“碳税”的合理性[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兆敏;;论欧盟航空碳税与WTO规则[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7 骆瑞玲;范体军;夏海洋;;碳税政策下供应链碳减排技术投资的收益分析及决策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2管理科学[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桂琴;碳税渐近[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京玲;时间表渐趋明朗 碳税开征面临两难境地[N];中国商报;2010年

3 朱其忠;澳碳税方案 因何“凤凰变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傅云威;“碳税”方案因何凤凰变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5 傅云威;澳“碳税”方案缘何成众矢之的[N];中国信息报;2011年

6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马红漫;推出碳税须考虑社会福利公平[N];经济视点报;2010年

7 李景卫;澳大利亚废除碳税政策的褒与贬[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苏明 傅志华 许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建议我国适时开征碳税[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李瑞;澳大利亚废除碳税议案折戟参议院[N];法制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张琪;澳大利亚碳税法案匆匆落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孜孜;我国碳税的税率估算及其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于娟;碳税循环政策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恒;基于CGE模型的碳税征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洋;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2 冯翔;我国开征碳税相关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3 杨亚辉;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刘静;我国碳税收入测算及其和国民经济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宁宁;国外碳税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D];宁波大学;2011年

6 张秀平;征收碳税对广东省的能源供需及居民福利的影响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崔明莉;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柴玉梅;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法律思考[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9 刘轩昊;我国碳税立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杨莺莺;碳税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2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72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2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