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观点下产业技术的演化模型
本文关键词:群落演替观点下产业技术的演化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技术演化 群落演替 智能体仿真 回声模型
【摘要】:基于群落演替的视角对产业技术演化阶段予以划分,通过改进回声模型建立产业技术演化的仿真模型,选用NetLogo软件进行智能体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演化由互不干扰阶段、相互干扰阶段、共摊阶段和协同演化阶段组成;演化初期,产业主体间多以竞争关系为主。随着演化的深入,主体间的关系逐渐复杂,当主体间呈现适度的竞争与稳定的合作关系后,产业技术演化进入稳定阶段;产业中技术的相互作用和演化关系由不同的〈CAE〉变化决定;产业技术的演化方向取决于环境选择、排斥与吸引的综合作用且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剧烈的环境波动和"断层"瓶颈是影响产业技术稳定演化的关键因素;战略联盟间的合作是现代产业技术演化的标志。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YJC63014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73059,71371061) 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14RW17)
【分类号】:F062.9
【正文快照】: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中技术的演化依赖于主体对知识要素的投入。鉴于传统静态视角在分析知识要素投入中的局限性和知识自身的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作为一种替代静态分析的动态研究体系,已经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1-2]。其中Kaufman[3]将社会现象中演化的过程和生命体的遗传结构结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制约因子与应变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1期
2 杨勇华;;技术创新是拉马克式的吗?——一个二分法的观点[J];科学学研究;2009年11期
3 孙冰;袭希;;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的适应性演化研究——基于kene视角的仿真探索[J];科学学研究;2012年08期
4 李柏洲;赵健宇;苏屹;;基于能级跃迁的组织学习—知识创造过程动态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年06期
5 孙冰;周大铭;;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11期
6 John H.Holland;;STUDYING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俊;姚铮;崔璨;;基于Agent的金融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方法[J];系统工程;2010年11期
2 李大宇;米加宁;徐磊;;公共政策仿真方法:原理、应用与前景[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3 邢丽卿;孙绍荣;;基于Agent的计算实验金融学:原理、方法和挑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黎鹏;王崇杰;林灵;张一兰;韦小东;;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喜梅;田惠英;秦超;;基于复杂科学管理思维与MAS技术的智能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电网技术;2012年08期
6 杨西春;李守亳;;广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邱枫;米加宁;梁恒;;基于主体建模仿真的公共政策分析框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曹文才;单汨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梁娟;;国外知识创造过程模型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3年08期
10 张铁男;赵健宇;袭希;;组织知识创造的能级跃迁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苏世彬;;企业知识创新策略选择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3年
2 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蔡猷花;陈国宏;刘虹;蔡彬清;;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知识整合交互影响模型及仿真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孙冰;姚洪涛;;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及仿真研究——基于市场环境视角的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谢超;自适应地图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3 李晓;企业产品服务系统价值流理论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喜文;基于集体智慧的生态型企业协同进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林华;基于资源和复杂系统视角的企业管理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林婷婷;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向阳;开放式创新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知识治理机制及其效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颜永才;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付敬;企业共性技术创新、吸收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肖丁丁;跨界搜寻对组织双元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越;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静;基于主体的股票市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3 朱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李贵明;基于人工金融市场的监管政策模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茜;企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6 杨海波;基于生态学能量流动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彭莹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郭坤;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邵理辰;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对网络成员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崔家岳;基于生态群落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永玉;;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形成、特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2 陈光,王永杰;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3 吴晓波;动态学习与企业的核心能力[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4 陈劲,郑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2004年01期
5 蒋军锋;王修来;;网络环境下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知识基础的演变[J];管理学报;2008年04期
6 陈斯琴;顾力刚;;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7 王岚;;核心企业成长战略实施与集群网络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8 李金玉;阮平南;;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2期
9 肖峰;;论技术演变的进化特征及其视界互补[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6期
10 张勇,王晓东;论技术复杂性及其带来的创新难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强;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和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斯琴;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2 邱屹峰;汽车制造自主创新生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徐建彬;企业生态系统发展与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雅珍,张强;吉林西部动植物群落演替与土地沙化形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小林;暨淑仪;陈飞鹏;;鹤山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曾勇;杨永国;吴财芳;;古群落演替与信息熵[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罗怀秀;;滇西北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与水文情势关系分析[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刘丽静;姜红霞;吴亚生;;四川宣汉盘龙洞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群落演替与古环境变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戴娟;赖子尼;王超;罗建仁;李新辉;;镉胁迫对浮游藻类群落演替研究[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温仲明;卜耀军;焦峰;李锐;;模糊聚类分析在植被自我修复演替研究中的应用[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黎玉才;城市森林 “自然”有方[N];湖南科技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罗晖 实习生岳瑞杰;沙尘暴可以“无为而治”[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为国;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植被修复策略[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吴统贵;杭州湾滨海湿地植被群落演替及优势物种生理生态学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张高生;基于RS、GIS技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演替数量分析及近30年植被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崔军;河口湿地围垦后长期耕作下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碳固定机制及细菌群落演替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f汤,
本文编号:1223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2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