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影响下的产业集群绩效分析
本文关键词:非正式制度影响下的产业集群绩效分析
【摘要】:综合沿海各产业集群的状况,通过对这些产业集群非正式制度的问卷进行收集和数据处理,定量研究非正式制度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可交易的制度框架下,沿海各产业集群的非正式制度使集群形成了外部效应并具有扩散功能。改变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以信仰和习俗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因素会很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绩效,而以价值观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关系认同度却抑制集群的绩效,同时非正式制度的治理机制在沿海各产业集群中并不具有核心地位。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模式研究”(08XMZ048) 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纵向财政失衡下的内蒙古地区转移支付均等化研究”(2012NCW010)
【分类号】:F062.9
【正文快照】: 可预测的产权、契约和独立的司法能为经济系统的持续增长提供稳定的环境,而特定区域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社会关系等具有历史继承性的非正式制度同样会影响经济,信任、社会网络以及文化传统等各类非正式制度因素已经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焦点。产业集群嵌入风俗、文化、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燕;;企业的非正式制度及合作价值[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刘宛晨,李芳;非正式制度对我国正式制度效率弱化机理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3 张继焦;非正式制度、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婧;;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村非正式组织与农民合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2 吴诗启;;信用环境对虚拟经营的支持性研究[J];财经论丛;2007年03期
3 马贤磊;曲福田;;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与农地制度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王国安;吴诗启;;关于信用环境对虚拟经营的支持性研究[J];经济经纬;2007年03期
5 曾亚敏;张俊生;;社会资本与企业会计盈余质量[J];经济科学;2011年03期
6 肖兰;;论东西部文化差异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7期
7 肖兰;;Hofstede文化测度下中国东西部的文化差异[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9期
8 赵婉;;非正式制度中的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基于Hofstede的国家文化差异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9期
9 韩学平;刘兆军;;非正式制度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10 杨德才;时磊;;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德才;时磊;;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刚;基于适应性效率的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魏彬;我国网游市场管制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周莹;不足与不公: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5 周骏宇;加入WTO与我国的制度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罗昌瀚;非正式制度的演化博弈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吴时辉;制度变迁中的感性选择[D];吉林大学;2006年
8 赵宁宁;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钦晓;大学社会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罗夫永;产权组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D];新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娜;潜规则的功能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袁能贵;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视角下的重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怀;非正式制度与乡村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开拓;农地使用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谭丰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制度适应性效率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6 谷领旗;非正式制度影响下的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玮;非正式制度与晚清工商业制度变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8 贾兆帅;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政府非正式制度变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张海兰;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流转问题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何一鸣;转轨时期珠江三角洲经济制度变迁研究[D];广东商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亨利·明茨伯格;管理的悖论(中)[J];IT经理世界;2004年16期
2 李松龄;论市场经济的平等与效率[J];求索;1993年05期
3 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战略与管理;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阿兰·施密德;刘璨;;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经济增长[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8年01期
2 陈筠;集中、效率与绩效——产业组织理论之晋江分析[J];厦门科技;2004年06期
3 崔焕金;;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行为生态学透视[J];生产力研究;2005年12期
4 王仲智,林炳耀;集群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5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6 刘斯康;产业集群理论对实施产业布局的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尹贻梅,刘志高,陆玉麒;基于全球视野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反思[J];经济经纬;2004年06期
8 马刚;产业集群演进机制和竞争优势研究述评[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9 梁幸平;试论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成果扩散[J];财贸研究;2005年04期
10 牟绍波;;论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伟;;浅谈交易费用与产业集群的关系[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2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陶一桃;;意识形态的刚性与制度创新的绩效[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穆书涛;任巍;;浅谈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5 王翔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陈心宇;;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丁栋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战略性演进——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少安;张卫国;;融合、继承与发展——新、老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及其比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鸣;陈举;;制度包容性及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曙光;;制度分析的误区及其校正——评《制度经济学三人谈》[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理 汪韧 陈璐;我必须阐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是好的[N];中国经营报;2003年
2 叶翔凤;产业集群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3 李江涛;不应忽视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刘刚;产业集群动态效率分析[N];天津日报;2004年
5 刘峰;《制度经济学》评介[N];光明日报;2008年
6 徐立凡;中国传统里的制度经济学[N];华夏时报;2009年
7 项保华;竞合思维与产业集群[N];解放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田如柱 本报驻斯德哥尔摩记者 和苗 吴平;制度经济学第三次折桂[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 周飙;制度经济学是只金母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梓;推动制度变迁的学术力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春华;产业集群导向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鞠永春;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梁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易明;产业集群治理:机制、结构、行动与绩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惠凯;临港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7 郑健壮;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卢新波;论学习型体制转型[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云伟;跨界产业集群之间合作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登峰;产业集群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雪松;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D];暨南大学;2003年
5 王鸿飞;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6 江蓉;大连市产业集群与产业结构优化关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张忠湘;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8 武晓辉;区域产业集群发育中的个体学习过程的度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刘斯康;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静;农村产业集群的在线社会资本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23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2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