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经济认识的结构

发布时间:2017-12-03 12:17

  本文关键词:经济认识的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哲学 经济认识 结构


【摘要】: 把马克思哲学的精神概括为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与总体性、社会批判理论三个方面,如何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出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面对当代社会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在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当代价值,并通过切实的创造性研究,在当代语境中提升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范式的转换首先是研究视野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在全球化背景中并在对全球化问题的解答中获得新的时代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和转换,是研究者主体意识自觉的标志。 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的出现和发展,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0年代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涉入,引起了经济学方法论的讨论,哈奇森1938年的《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前程》代表了波普主义者的观点;50年代后期逻辑经验主义“接纳观点”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波拉尼、汉森、图尔明、库恩、拉卡尼斯和费耶阿本德的研究成果的出现,经济学对科学哲学的钟爱更进了一步,代表作有1963年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哲学》、利普西的《实证经济学导论》,和1979年斯图尔特的《经济学的推理与方法》等。一批著名经济学家主动与哲学家展开了对话,科学哲学原理成为经济学前沿研究的一种时髦。经济哲学在工具主义批判、抽象前提的批判、逻辑符号主义批判、实证主义批判、行为主义批判、人本主义批判等方面显示了哲学牵动经济学范式革命的张力。不少大牌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弗里德曼、罗宾逊夫人等已公开接受波普的方法论。可见,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的渗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引起了经济学家对自斯密以后近两百年来主流学派“理性经济人”研究范式的质疑与批判。 到了80年代,经济学对哲学的态度有所改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科学哲学对经济学是一剂太猛的药,它们的结构要求是如此之严,以至于使经济学很少有生存余地,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表现在:它破坏了经济学传统的信仰,导致了不少经济学家的信仰危机;打破了以往经济学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所构成的学理性良性循环,而关注“科学统一观念”和“实证分析和价值分析”的区别,被认为是一种方法论的重要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少杰,潘怀;制度场转变中的感性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李培林;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J];社会学研究;2001年06期

3 张缨;科尔曼法人行动理论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1248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48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