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复合式区域性碳市场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复合式区域性碳市场体系研究
【摘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碳排放使本区域大气污染更加严重,控制碳排放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在区域大气污染需要统一治理的前提下,基于本区域各行政区成员处于不同碳排放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通过科学定位市场功能,明确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实行总量控制,健全市场结构,重视管制机制和完善配套措施等方法,建立复合式区域性碳市场体系。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C20B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59) 河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2457206D-20) 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度招标项目(2014ZBXM03)
【分类号】:X19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碳排放和大气污染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物造成的(丁一汇,李巧萍等,2009)[1],二者同根同源,具有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协同效应。京津冀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首都经济圈,造成了我国最严重的大气污染区。今后在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控制碳排放时,要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布;;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特征、绩效与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常纪文;;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J];法学杂志;2009年05期
3 隗斌贤;揭筱纹;;基于国际碳交易经验的长三角区域碳交易市场构建思路与对策[J];管理世界;2012年02期
4 刘燕华;;推动构建和谐共赢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制[J];国际展望;2013年04期
5 殷培红;赵毅红;裴晓菲;;温室气体减排监管政策的国际经验[J];环境保护;2009年11期
6 陈永国;褚尚军;聂锐;;我国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基于“开口P型曲线”的解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7 陈文颖,吴宗鑫,何建坤;全球未来碳排放权“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8 丁一汇;李巧萍;柳艳菊;张莉;宋亚芳;张锦;;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J];气象;2009年03期
9 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09期
10 陈波;;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及宏观调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程相坤;蔡冬梅;;大连地区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李金义;银燕;祝新宇;迟贵富;张影;;抚顺市近48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4 徐婷;安娟;王鹏;;近55年辽阳市日照时数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5 ;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arbon Emissions Rights Based on Individual Equity[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6 颜蕾;彭建华;;SO_2初始排污权分配模式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7 黄伟;;电力企业市场营销[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8 冯宗茂;;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张健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金融论坛;2011年05期
10 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董岩;;碳交易市场定价的法律规制——基于美国和欧盟的国际比较[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王宝鉴;张书余;谢静芳;秦元明;;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和预报研究[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明华;龚斐;杨滔;范绍佳;陈芳丽;;惠州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4 朱宝;孙佳丽;胡荣辰;魏晓奕;翟伶俐;;近50年江苏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5 朱宝;孙佳丽;胡荣辰;魏晓奕;翟伶俐;;近50年江苏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A];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巩梦丹;王雪娇;刘雨露;尹华强;;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7 李海涛;;基于RICE-2010模型的中国碳减排路径探讨[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3年
8 刘显通;李菲;邓雪娇;谭浩波;邓涛;李婷苑;麦博儒;邹宇;;基于卫星资料监测地面细颗粒物的敏感性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璐;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莉;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机制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任峰;商品粮种植乡生物质废弃物回收利用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赵红超;环境资源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荣生;低碳经济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志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瑜婷;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范静;国际碳排放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奥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法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建;我国运输行业碳排放权交易流程与定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英武;企业碳排放权需求及生产运作优化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程昊汝;我国碳排放权机制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林楠;关于发展我国碳排放权市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怀连;中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侯鑫U,
本文编号:1267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6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