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空间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的空间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外部性 集聚经济 工业能源效率 分位数回归
【摘要】:本文以马歇尔集聚理论为基础构建空间外部性指标和计量模型,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效率受到空间中城市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其中,中间投入空间可得性和空间技术外溢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邻区专业化劳动力却不利于当地能源效率的提高。从分地区的估计结果来看,空间集聚外部性对各地区能源效率的综合效应均为正,但各地区不同集聚外部性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渠道和影响效果各异。进一步通过考察空间集聚外部性对能源效率不同分位点的边际效应及其变化趋势发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可得性和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边际贡献随分位数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而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则呈现U型变化趋势。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湖南省国际经济与国际工程管理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开放经济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编号:13IEPMZ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供给变化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及政策研究”(编号:13CJL058)
【分类号】:F061.5;F206;F224
【正文快照】: 能源问题是已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不断增加能源投入。2011年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增长6.41%,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增长7.67%,而世界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分别增长2.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思慧;;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与企业能源效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财贸经济;2011年09期
2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3 师博;沈坤荣;;城市化、产业集聚与EBM能源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4 魏楚;沈满洪;;结构调整能否改善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敏;;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最新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2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3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周瀚醇;;安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的实证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王红艳;廖英姿;;所有制、市场分割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冯白;郭存芝;;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评价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8 陈凯;郑畅;;长江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9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10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3 范子英;张军;;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朱承亮;岳宏志;;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6 韩峰;;基于空间关联效应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银蓉;梅昀;黎孔清;;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管理与城市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李博;李顺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促进资源节约——中国沿海与内地能源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叶宏伟;国际市场势力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浙江大学;2011年
4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林;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王伟杰;外生供给冲击、内生货币政策选择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马利军;产权、政府、开放: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体制因素[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7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8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昆;我国沿海地区电能利用效率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程晓妹;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演变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年06期
2 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3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4 周浩;傅京燕;;国际贸易提高了中国能源的消费?[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5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6 段文斌;余泳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利于提升我国能源效率吗?——基于35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7 张伟;吴文元;;基于LMDI的长三角都市圈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长三角都市圈1996~2008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8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9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10 庞瑞芝;;经济转型期间中国工业增长与全要素能源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波;苏怡莲;;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2 邢君;王新宇;;金融危机中的沪市羊群效应检验[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9期
3 林德钦;;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动态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刘长全;;集聚经济测度方法前沿综述[J];统计研究;2006年03期
5 王新宇;赵绍娟;;基于随机边界与分位回归的我国新股发行定价行为[J];系统工程;2008年04期
6 魏下海;李树培;;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的经验研究[J];财贸研究;2009年05期
7 范力;丁宁;;中国居民个人收入流动性——计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06期
8 夏帆;;广东省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影响——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1期
9 颜敏;王维国;;分层次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分位数回归的解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05期
10 林德钦;;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动态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2 於晓磊;;大型超市在城市中的经济学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分位数回归解析:1988~2005[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薛培;徐璋勇;;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永良;;中间产品多样性、地区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边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春河;张文杰;邱潇潇;;中国区域性物流集聚实证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娟;林龙;叶阿忠;;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消费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张奎;莱城区集聚经济发展“核动力”[N];莱芜日报;2010年
2 陈建成;总部经济与集聚经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3 吴小华邋赵美英;常州城市化与集聚经济互动研究[N];常州日报;2007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成勋;找寻城市化的动力之源[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汤璇;广东先行一步 奠定良好基础[N];广东建设报;2007年
6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申兵;新的国土开发格局下西北城市发展态势[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守营;中国房地产市场三问[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张治华 刘曙华;全球视角下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研究[N];西部时报;2007年
9 ;如何促进城镇化健康展?[N];四平日报;2005年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稿;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赵红军;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5 刘启浩;风险值组合预测的理论与实证[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苏红键;空间分工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韩峰;要素和产品市场空间分布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王欣;股指期货在投资组合管理中的套期保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徐玲;集聚经济机制、外部性与FDI在中国的产业区位选择[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徐志耀;基于空间外部性的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在湖南的实证检验[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文;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技术效率改进与技术前沿进步能否兼得?[D];复旦大学;2012年
2 历彬;集聚经济、竞争程度对汽车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3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荣;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5 王兴中;空间集聚经济与西部城镇密集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翔;区位环境和集聚经济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7年
7 时展;基于多层面的中国空间集聚态势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8 翁云妹;半参数变系数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其两阶段估计[D];厦门大学;2008年
9 孙增献;估计利率期限结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曾光辉;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特征的VaR改进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67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6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