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本文关键词:知识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出处:《中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 知识生产力 知识劳动者 知识性生产资料 知识劳动
【摘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知识不但在量上获得了增长,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飞跃,由此引起了劳动者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劳动者不再是机器的“有意识的附件”,而是重新作为主体,“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知识不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社会生产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成为了直接的生产力。知识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尤其是生产力结构与性质的革命性变革,催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形态:知识生产力。 知识生产力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围绕以知识的生产、创新、传播和应用为核心的,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生产力系统自身的发展变化、社会需要结构的变化、当代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知识生产力生成的条件;和历史上存在过的生产力相比,知识生产力是以知识资源为依托、具有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性、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性和全球性内涵的生产力;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知识劳动者和知识性生产资料。其中,知识劳动者是知识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和决定性因素,知识性生产资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理论的发展;知识生产、知识管理和知识传播是知识生产力的主要运行形式。 知识生产力的凸显深刻地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方式和存在方式,改变了生产过程中的强制关系,也影响了世界格局的转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要适应世界生产力变革的要求,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需着力实施“知识追赶”策略、发展知识生产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14.1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才茂;;中国的知识生产力战略[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2 王秋梅;;对知识经济时代有关问题的思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0年年会暨“知识经济与政府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俞忠英;;知识劳动价值论[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4 韩景元;杨鹏起;卢艳丽;;生产力的矢量增长模型——知识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制度生产力[A];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管理现代化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薇辉;;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6 陈敬燮;;高技术企业是两个生产中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刘仁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知识资产管理[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8 刘灿;;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9 杨慎;原道谋;张佐友;;关于由中国生产力学会倡导创立生产力科学大部类的建议[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10 柳凌之;;网络和网络时空格局[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卢彩晨;解放和提升高校的知识生产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赵志伟;人才制胜[N];洛阳日报;2009年
3 李长安;知识型失业凸显我国产业结构缺陷[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北京 董克伟;高知人群失业现象应引起重视[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李长安;优化产业结构消除知识失业问题[N];学习时报;2006年
6 萧红;别以为你会分骨头[N];中国经营报;2004年
7 江河;员工为何要与公司共命运[N];中国经营报;2004年
8 李旭红;创业是更好的就业[N];市场报;2003年
9 ;“知融学”有五大理论创新要点[N];文汇报;2001年
10 吴建中;知识共享的关键在开放[N];文汇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刘毅;软件资本论:价值来源与制度内涵[D];西北大学;2006年
3 周杨;科技成果转化视角的高校知识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王斌;我国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王备战;基于KM的电子政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纪伟;知识生产力[D];中南大学;2009年
2 石纪伟;知识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D];中南大学;2009年
3 邱晓敏;我国大学城兴起与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柳凤霞;我国知识失业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默;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陈依娜;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彭庆华;知识工作者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玉英;管理哲学视野下德鲁克的自我管理思想[D];苏州大学;2007年
9 刘振起;当前我国知识型失业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黄科;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13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31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