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系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 协同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 体系构建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高级模式,但是仍然存在统筹协调不力、科技资源分散、整体效能低下等问题。协同创新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协同创新与产业联盟的关系,提出了协同创新环境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方法及路径。
[Abstract]: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advanced mode of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or coordination, scatter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low overall efficienc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politics, industry, learning and research. I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use a form of deep integ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alliance is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path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lliance und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处;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1N043)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10GJZ01、2011GJZ02)
【分类号】:F062.4
【正文快照】: 0引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作出的重要部署和决策。温家宝[1]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喻汇;;基于技术联盟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2 李新男;;当前产学研结合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8年07期
3 钱刚;高校企业与科技创新[J];上海经济;2003年02期
4 邬备民;李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7期
5 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刚;梁淑静;高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质与运行难点[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2 丁娟;王鑫;;国外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最新发展动向与启示[J];产业经济评论;2011年04期
3 原顺梅;王坚;周秀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2年06期
4 李铁范;李荣富;谭甲文;;基于皖江示范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与推进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廖志鹏;袁建四;李文中;;高校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及其生态化转向[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5期
6 王艳秋;周立雪;金万祥;;目前社会环境下高职产学研工作实践中的瓶颈探析[J];大众科技;2009年06期
7 孙国强;朱艳玲;;模块化网络组织的风险及其评价研究——来自一汽企业集团网络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8期
8 黄震威;沙桂英;赵玉华;王继杰;;强化产学结合与实习过程管理 增强实习效果[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9 熊季霞;李洁;朱佩枫;卜胜娟;;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及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年07期
10 王翔;潘郁;;基于云计算的协同技术创新平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峻峰;配套环境对新兴技术演化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高常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李恒;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敏;新兴技术“三要素多层次”共生演化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宁;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化飞;基于产业链条的中国TD-SCDMA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勇;兰州大学科技服务社会功能体系及其未来发展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朱艳玲;模块化网络组织风险的生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周凯;集群环境下软件型企业协同进化成长与创新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郑航;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丁忠梅;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8 周颖;高新技术孵化网络的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黄蔚娟;创新孵化网络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戚文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效率评价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夏先良;私有协议与标准化的知识产权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2 李玉剑,宣国良;专利联盟:战略联盟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3 祝俊;陈锦清;彭智勇;朱漪云;汤华明;;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产学研战略联盟[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4 刘旭东;赵娟;;产学研战略联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太原科技;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年05期
2 程虹;肖洋;;竞争优势与协同知识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6年04期
3 唐晓华;;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评刘春芝的《集群式创新》[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9期
4 马春艳;冯中朝;;产业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及博弈选择[J];商业时代;2007年13期
5 陆松福;;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战略联盟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17期
6 王斌;;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频度动态性机理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8期
7 郭永辉;;设计链管理理论综述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06期
8 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2007年05期
9 姜红;陆晓芳;;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9期
10 王栋;苏中锋;;联盟中的知识管理:控制机制的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王自力;陈富良;;准入规制与技术创新:基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经验分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第四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获奖名单[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齐东平;市场调节离不开中间性经济组织[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当前经济领域引人关注的几个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林莉;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陈丹;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吕玉广;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李庆东;产业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理论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艳华;产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任红波;模块化体系中的产业链整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剑澜;基于博弈论的幼稚战略产业保护及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2 于海亮;产业创新的传导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郁婷;互补式信息产品捆绑定价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4 李伟丽;生物进化与技术创新演化的同构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5 付建伟;联盟合作伙伴所在行业的关联度、联盟伙伴关系对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6 谢忠泉;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7 余泽民;创新集群模式分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杨红燕;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徐丹;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乔佼;资源富集区产业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0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8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