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关联分析在中国农村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 农村 家庭碳排放 因子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出处:《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村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对于合理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制定农村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IPCC参考方法、生活碳排放研究方法和投入产出基本方法,计算了1995—2010年中国大陆31省区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量。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剔除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量不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量的显著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不同驱动因子对碳排放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1995至2010年,农村家庭碳排放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1995年农村的人均家庭排放量为C 0.170 t人-1,增加到2010年的0.504 t人-1,同比增长196.90%。(2)从空间看,东部地区的农村家庭碳排放远远高于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碳排放。(3)从地区差异看,位于东部地区的上海市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远远高于位于西部地区的内蒙古,1995年上海市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为C 0.454 t人-1,而内蒙古为0.145 t人-1;2010年上海市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为C 1.351 t人-1,而内蒙古为0.498 t人-1。(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经济水平指标中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的关联度为最大,为0.982 4,因此对农村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最大,而人口指标中的农村人口比例与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小,为0.570 2,因此对农村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最小。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rural households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the effective formulation of rural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IPCC reference metho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domestic life and the basic methods of input-output, and so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per rural households in 31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1995 to 2010 were calculated. By factor analy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rural households were excluded. Using the method of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rural household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degree of different driving factors on carbon emissions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95 to 2010, In 1995, the per capita household emissions in rural areas were C 0.170 t person--1, which increased to 0.504 t person--1 in 2010, an increase of 196.90.02.)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eastern region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rural households' carbon emissions. In 1995, the average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 in Shanghai was 0.145t / person, compared with 0.145t / person in Inner Mongolia in 1995, and in 2010, it was 0.145t / person / person in Shanghai.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were C1.351 t person--1, while in Inner Mongolia were 0.498 t person-1.1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and the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of rural households was the largest (0.982 4), so it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rural households.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rural households is the least, which is 0.5702, so it has the least influence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rural household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40100)
【分类号】:F224;X196;F3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建宏;王文哲;熊汉富;;湖南省CO_2排放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4期
2 曾静静;张志强;曲建升;李燕;刘莉娜;董利苹;;家庭碳排放计算方法分析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3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4 李炎丽;梁浩;梁保松;;河南省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关联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刘莉娜;曲建升;邱巨龙;曾静静;李燕;;1995—2010年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轨迹[J];开发研究;2012年04期
6 王琴;曲建升;;1999—2009年我国不同收入水平下的碳排放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7 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8 王卉彤;王妙平;;中国30省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9 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岗,熊猛;浅析灰色系统的发展及其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徐波;林伟;蒋忠席;张卫芳;;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机场道面使用性能预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3 叶勇;郭子雄;;GFRP筋—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6 田丽;张玉成;陈俊;王军;;基于灰色理论的ANFIS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吴艳蕾;;基于灰理论的居民生活电力消费预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程晋石;裴九芳;;3PL企业物流能力灰色评价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廉同辉;;基于灰色层次决策理论的合芜蚌试验区产业效应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王江红;于丽莹;马英慧;刘红欣;栾天浩;;灰色GM(1,1)模型预测吉林省高粱播种面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年国;谭许伟;王娜;张霄兵;;户籍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沈阳人口空间分异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林华;刘玉洲;;煤矿安全事故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平;谷利泽;杨义先;;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许志海;张昭云;薛智勇;;基于空间网络的公路网测度与评价研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9 丁宁;孙英君;蔡菲;孟飞;;基于空间统计学模拟方法的城市重金属污染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10 江冲亚;李满春;刘永学;李飞雪;陈振杰;;浙西山区景观空间异质性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任家福;服务商选择与备件备品库存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庞燕;我国中部地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彭和求;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倪同和;道路交通规划关键指标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英菊;应急预案辅助设计及评价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富超;寺河矿西井区3号煤层瓦斯突出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丽丽;浙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余远明;安钢钢渣辅助胶凝性的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聂志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工程后期管护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水玉;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3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4 陈科;;重庆市房地产投融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张英杰;霍q,
本文编号:1498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49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