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总需求视角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总需求 经济增长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的增长模型和古典及新古典增长模型类似,都忽视了总需求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考察马克思的增长模型及以迪梅尼尔—赖维模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模型发现,这些模型的成立是存在隐含条件的。实际上,拓展以上模型隐含的前提假设,把收入分配等变量内生化,由此分析总需求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总需求不仅与短期经济增长有关,而且也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增长。毫无疑问,资本、劳动与技术等供给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总需求则是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Abstract]:Marx's growth model is similar to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s. Both ignore the influence of aggregate demand on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When we examine Marx's growth model and the Marxist economic growth model represented by Dimenier's model, we find that there are implicit condi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se models. In fact, By extending the hypothesis implied in the above model, the variables such as income distribution are internaliz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ggregate demand on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gregate demand is not only related to short-term economic growth. There is no doubt that supply factors such as capital, labor and technology are the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aggregate demand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分类号】:F224;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镇邦;毛阳海;;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西藏农业结构转型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田凤雅;;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应用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贾燕兵;李建强;卞兴云;;基于宏观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与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4 王海鸿;韩娜娜;朱前涛;;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5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刘家树;齐昕;;基于微笑曲线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何雄浪;江传彬;;社会主义新分配方式探析:按人力资本贡献分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卢莉芳;;论交通运输业的优势“最大化”与劣势“最小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卢莉芳;;第三产业清洁生产与第一、二产业清洁生产的辩证统一[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敬裕;;区域合作中地方政府信息沟通责任研究——不完全信息状态难题的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朱钟棣;;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在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上的论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3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藏波;杨庆媛;周滔;;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以六大区域代表性城市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纪玉山;;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重建公平[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6 冯子标;焦斌龙;;劳动同质性的假设是劳动价值论走不出困境的根——兼论劳动同质性、劳动价值论与人力资本[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7 林金忠;;西方主流经济学分配理论评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8 徐玉婷;杨钢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9 ;论财富[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建;;马克思的非生产费用理论——兼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概念相比较[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2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盛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财政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国庆;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秋苹;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杜哲涛;虚拟货币属性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康丽丽;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梁维维;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武岳;中国贸易结构变化对贸易差额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艳丽;中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谈睿;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玩具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时华;;炫耀性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2 马树才;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任志娟;我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贡献率变化的实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11期
4 林超;;制度变迁对上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7年02期
5 耿雁红;;技术创新的经济理论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2期
6 郝琳琳;李林;;河北省资本存量的估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7期
7 李小波;何湘宁;;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年16期
8 李小波;苏怡莲;;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9 邱冬阳;宋奇成;;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重庆的实证协整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10 倪海青;王咏梅;;出口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瑞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吴义刚;;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宏观经济发展成就的反思[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吴孝政;;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宏观调控[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5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2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新危机时代的一炷“佛香”[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政治伦理研究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肖德安;做终身“学习型”的人[N];中国人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动态[D];南开大学;2009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靳方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剑抒;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格日勒图;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邓军;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8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25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2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