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与策略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 国际气候谈判 规则 发展中国家 集体行动 出处:《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气候变暖的生态环境危机是关系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紧张形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在国际气候谈判的平台上搁置争议、通力合作,实现全球气候的共同治理与保护。然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不同国家在本国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保护问题上均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各国为自身谋求更多的排放权与发展空间的过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各国寄希望于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通过集体行动增进共同利益,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就减排与发展问题的利益冲突,特别是"搭便车"行为的普遍存在,致使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集团的气候谈判博弈中难以形成"合力"。本文旨在透过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就如何切实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与本国经济发展中的权益问题,从国际气候谈判规则的改革与重构,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当坚持的原则这两个方面,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与建议。
[Abstract]: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climate warming is a global problem related to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ll mankind.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put aside their disputes on the platform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and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common govern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global climate.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interests on the issu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limate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more emission rights and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mselves, Countries,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placed their hopes on promoting common interest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however, due to conflicts of interest within the group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he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hitchhiking" makes it difficul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form a "resultant force" in the climate negotiation game with the group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On the question of how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and their 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of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uphold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Giv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and sugges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编号:11AZD100)
【分类号】:X321;F091.349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2 刘文,吕世伦;论权利意识与法治[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3 左卫民;裁判依据:传统型与现代型司法之比较——以刑事诉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4 赵承寿;论政治文明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铁锴;;“善治”视野下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治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冯英;析严复对自由概念的界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傅志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不确定性与管理策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张喜红;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取向[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9 周宝妹;;论社会保障权[J];长白学刊;2006年01期
10 黄丽娟;经济法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本土化分析[J];财经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郭馨;《现代》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滕世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改革[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沈鹏;证券监管的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王军;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琪;尴尬的生存[D];湘潭大学;2001年
2 马永翔;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D];湘潭大学;2001年
3 张清华;论物权的本质及其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郭颖悟;腐败的经济分析[D];郑州大学;2001年
5 江路佳;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D];厦门大学;2001年
6 王国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臧明义;平等与效率的冲突及其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贾国富;分配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何江琳;论我国产品责任法的变革[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10 李伟毅;证券市场寻租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鞍钢;我国真实国民储蓄与自然资产损失(1970—1998)[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方福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3 成金华,吴巧生;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王高尚,韩梅;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J];地球学报;2002年06期
5 朱起煌;从供需前景看世界石油储量的中长期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2000年02期
6 张丰;可持续发展中代际公平与折现率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科学;2002年03期
7 范柏乃,马庆国;国际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8年08期
8 张军;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J];经济研究;1994年09期
9 赵时亮,高海燕,谭琳;论代际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徐桂华,杨定华;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锋;;评析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政策立场[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2 董勤;;美国气候变化政策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11期
3 李慧明;;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政策立场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2期
4 李慧明;;当代西方学术界对欧盟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研究综述[J];欧洲研究;2010年06期
5 李强;;国际气候谈判中欧美分歧探析[J];生态经济;2011年09期
6 何一鸣;;俄罗斯气候政策转型的驱动因素及国际影响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婷婷;环境安全中的南北合作与冲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28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2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