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企业异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差异——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释与拓展

发布时间:2018-02-24 16:13

  本文关键词: 企业异质 产业集聚 区域发展差异 出处:《学术月刊》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新贸易理论发展成为新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自然发展成为新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解释同质劳动者和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如何影响空间异质的形成与发展,而新新经济地理学则探讨微观异质劳动者、企业异质如何影响总体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重新解释了现实中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的关系。地区间消费者偏好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发达地区意味着消费者偏好更加多样化,从而导致企业与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度存在相互依赖。落后地区向外开放市场的意愿程度更弱,但是随着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开放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动导致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开放度也逐渐增加,从而最终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加剧,将相对降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有可能促使劳动者回流,从而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rade theory into new and new trade theory, new economic geography naturally develops into new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xplains how the location choice behavior of homogeneous workers and enterprises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While New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xplores how microcosmic heterogeneous workers and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economy, reinterpre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re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or flow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difference of consumer preference level between regions determines the transfer direction of enterprises and labor force, and developed regions mean that consumer preferences are more diversified. As a result, enterprises and labor force are transferred to developed regions. The development of backward areas and developed regions are interdependent with each other's open degree of external markets, and the willingness of backward areas to open up to outside markets is even weaker. However, as the developed regions open their markets to the backward area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can automatically lead to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market openness of the backward regions to the developed regions. This will ultimately b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mong workers will relatively reduce the wage level in developed regions. As there is always a certain market demand in backward areas, it is possible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workers. Thu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od-Rod equilibrium in reality is very small.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业空间分异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09CJL034) 中央高校项目“多重视角分析下的中国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SZYTH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61.5;F27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宏;;新经济地理学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年20期

2 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郭晓远;李红昌;;基于NEG理论的中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4 仲夏;谭琦;;历史和预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07期

5 朱英明;;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地理经济学教学研究[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08期

6 李景海;;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研究进展及展望[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7 陈雪梅;李景海;;预期、产业集聚演进与政府定位[J];学术交流;2008年04期

8 谢永琴;钟少颖;;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5期

9 张明倩;臧燕阳;张琬;;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现象[J];经济地理;2007年06期

10 胡舜;黄上国;付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文献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樊万朝;仪征沿江迎来高新产业集聚热[N];新华日报;2007年

2 欣怡;张北:打造优势产业集聚经济区[N];中国特产报;2009年

3 记者 李蔓;点亮深圳产业集聚地[N];中国黄金报;2005年

4 何运平邋匡湘鄂 卢舜辉;广东惠州力推高端产业集聚基地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张从春;邳州成出口胶合板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N];国际商报;2008年

6 记者 张德利;3年内建成川东北产业集聚中心[N];南充日报;2008年

7 首席记者 刘长军;我市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N];盘锦日报;2009年

8 记者 潘峰;池州承接转移加速产业集聚[N];安徽日报;2010年

9 南方日报记者 景小华 实习生 彭文蕊;粤产业扩散趋势加剧[N];南方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王正喜;培育骨干企业 力促产业集聚[N];徐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海;产业集聚生成机理及经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徐晓慧;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曾杰杰;家具产业集聚驱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于芬;产业集聚与地区间税收竞争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杨超;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3 孙莹莹;贸易自由化与产业集聚[D];东南大学;2006年

4 李小飞;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优势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陈彦;中国省际财政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7 敖娟;产业集聚效应与湖北汽车产业再造[D];广西大学;2004年

8 连晓霞;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9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10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30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30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9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