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视角的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
本文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脱钩弹性 出处:《经济经纬》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笔者基于投入视角,测算分析发现,1993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别年均增长4.08%和2.38%;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所导致碳排放年均递增3.45%、4.65%、20%、77%、22%、38%,且区域差异特征7.4.1.0.明显。测算分析表明,1994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弱脱钩、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以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为主。从主要农业省区的脱钩弹性来看,江苏、湖北、湖南等3省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为主;山东、广西等2省以强脱钩、弱脱钩为主;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广东、四川等6省多种弹性特征并存。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put,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total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increased by 4.08% and 2.38 per year from 1993 to 2008, respectively, fertilizer, pesticide, agricultural film, agrodiesel, irrigation, and so on. 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caused by ploughing is 3.45%, 4.65% 20% and 777.65% 20%,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7.4.1.0.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re weakly decoupled from 1994 to 2008, and the expansion links and expansion negative decoupling, and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show that there is a weak decoupling between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1994 to 2008. From the view of the decoupling elasticity of the main agricultural provinces, Jiangsu, Hubei, Hunan and other provinces are mainly strong decoupling, weak decoupling and expanding connection, Shandong, Guangxi and other two provinces are mainly strong decoupling, weak decoupling; Heilongjiang, Henan, Hebei, Anhui, Guangdong, Sichuan and other 6 provinces with multiple elastic characteristics coexist.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2YJC790089)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GXQ4B016)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基金(CZQ11029)
【分类号】:X196;F320;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智静;高吉喜;;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2 伍芬琳;李琳;张海林;陈阜;;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年12期
3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蕾;程玉桂;;低碳农产品集群视角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2 林慧龙;王苗苗;李学玲;王钊齐;;在模拟降水和践踏处理复合作用下长芒草典型草原土壤可蚀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3期
3 田云;李波;张俊飚;;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张金萍;秦耀辰;张艳;张丽君;;城市CO_2排放结构与低碳水平测度——以京津沪渝为例[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5 赵婷;王义祥;徐国忠;翁伯琦;;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6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7 王敬敏;刘晓东;;城市农业碳排放信息统计及监测体系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8 张莲莲;孙滨峰;;新兴城市城乡居民食品碳消费动态研究——以山东东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6期
9 谢淑娟;;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10 张凤太;邵技新;孙德亮;;基于农业投入的贵州农业碳排放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成己;施肥和耕作长期试验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统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米松华;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2 尹英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物碳消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凤娟;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和碳平衡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景帅;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演变与低碳行为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王光远;基于Urban-RAM模型的苏州低碳城市建设战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6 马硕言;低碳背景下西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玲;保护性耕作对旱作麦田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及其水热关系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彭文俊;农村社区低碳建设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季欣;建筑与农业一体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李小伟;湖南肉类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永平;;IPCC 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07年01期
2 蒙少东;;浅谈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瓶颈制约与因应对策[J];商业研究;2007年12期
3 查冬兰;周德群;;我国工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基于高耗能行业与中低耗能行业[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4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5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6 司金銮;论生态需要满足及其实现路径[J];当代财经;2001年10期
7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8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9 智静;高吉喜;;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10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诸大建;[N];解放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可霞,郭怀成,孙延枫;滇池富营养化时空特征评价(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5年01期
2 李海鹏;张俊飚;;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分异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年02期
3 周亚;张俊锋;;1900—1949年关中地区旱涝灾害时空特征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4 荣宁;;建国40年来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刘付前;骆永军;王超;;应用卫星散射计资料研究中国海海面风场时空特征[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10期
6 梁流涛;曲福田;冯淑怡;;农村生态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及时空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7 陈志;张基伟;;郑州市耕地资源安全的时空特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12期
8 陈士银;陈爱珠;周飞;;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及其时空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11期
9 张建利;毕玉芬;;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草地封育过程中土壤种子库时空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静;张平宇;郭蒙;关利民;刘学伟;;哈尔滨市城市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宇娜;曹艳英;;女性日常休闲时空特征研究——以青岛市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2 王t$t$;;中国8级大震时空特征及与江淮地震区地震活动关系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3 闫慧敏;刘纪远;曹明奎;;基于遥感模型的近20年来中国农田生产力变化时空特征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张俊龙;;证候动态时空特征的复杂性及相应的研究思路[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宝庆;楼晓平;林凡彩;;影响台湾附近地区的热带气旋时空特征统计分析[A];2002海洋船舶防台论文集[C];2002年
6 续春荣;林云芳;曾小苹;;地磁响应比异常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海林;;湖北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龙利民;王平;付晓辉;;宜昌地区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9 许园春;谭言科;李崇银;陈超辉;;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航空与航天气象技术交流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陈莹;;湖北省土地征收时空特征研究[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景天魁;建立具有中国时空特征的理论框架[N];人民日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振海;不动产可成为抢劫罪对象[N];检察日报;2008年
3 肖贵洞;近现代文物走向全息鉴定的前奏曲——四诊法[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陈胜前;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中的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8年
5 何民捷;关注社会 关注民生[N];人民日报;2007年
6 丁元竹;谈公平不能只盯住收入分配[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7 记者 陈云芬;云南大气温度升高又有新证[N];云南日报;2010年
8 丁元竹;统筹发展应以公平为目标[N];消费日报;2004年
9 记者 叶滨;哈市空气质量测试系统升级换代[N];哈尔滨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卫东;共建和谐[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2 李丽平;海气系统季内振荡现象的气候学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江辉;基于多源遥感的鄱阳湖水质参数反演与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4 李国栋;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覃军;北极涛动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的诊断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向坚;基于三维捕获数据的人体运动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乾;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网络分析与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陈更新;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刘殿伟;过去5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与环境效应[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杜晓;植被叶面水遥感监测及其时空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恒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越;西北地区旱涝指数及时空特征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3 杨青;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4 彭敏娟;长沙市商品房价格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顾泽;全球风场气候变化异常特征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杨超;亚洲人居环境关注热点及其时空特征分析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宁海文;西安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及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蒋雪莱;中国女足与世界优秀女足对抗中主要技术运用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段临湘;长沙城市更新的时空特征及调控机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冉琼;全国土壤湿度及其变化的遥感反演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本文编号:1534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3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