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劳动力迁移理论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劳动力迁移理论 相通之处 观点分歧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劳动力迁移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经历的社会现象,也是多数经济学流派所关注的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共同勾画出劳动力迁移理论的总体轮廓,这两类理论流派在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城乡分割的作用以及教育对劳动力迁移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具有相通之处,然而二者在研究劳动力迁移的动因、剩余劳动力的来源、劳动力迁移的拐点、劳动力流动与空间的关系等方面存在观点分歧。比较这两类流派下的劳动力迁移的理论观点不仅有利于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来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能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劳动力迁移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
[Abstract]:Labor migration is not only a social phenomenon experienced by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also a research subject concerned by most economic schools. Marxist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draw the general outline of labor migration theor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se two theoretical schools have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 of labor migr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urban-rural segment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education on labor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However, they are studying the motivation of labor migration. The source of surplus labor,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labor migration,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mobility and space. Comparing th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of labor migration under these two school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based on the beneficial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economics. It can also bring some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untry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labor migration.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分类号】:F091.91;F2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邓峰;;论公司的出资形式和出资监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李朝林;论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徐谷波;;教师薪酬制度设计中人力资本因素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周忠华;;实践教学:学业和就业(创业)的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李刚;何冬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效益分析——以蚌埠市与芜湖市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主体的培育和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2期
8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9 魏下海;;论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投资[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6期
10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周栋良;刘茂松;;环洞庭湖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腹地”的视角[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柳智毅;;澳门高层次人才的开发与梯队培养[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蓓蓓;鲁春霞;;城市化进程中远郊型市镇的开发战略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五宝镇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涂道勇;李世聪;唐莺;;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8 陈永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贵州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路[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9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10 李国和;;对人力资本的社会学审视——兼评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漆振光;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崔霞;职业经理人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朝明;姚毅;;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冲击——基于经济学理论的解读与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2 朱广其;;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声音[J];市场观察;2010年06期
4 陈晴晔;;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及政策的演进[J];经济问题;2008年02期
5 李保民;;我国统筹城乡就业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6 宋劲松;;解决新型“民工荒”问题不能盲从西方就业理论[J];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01期
7 张庆伟;;劳资关系的涵义:三种不同的经济学解读[J];当代经济;2007年11期
8 胡乃武;孙剑;;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治理我国失业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刘凤义;;企业理论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基于企业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分析的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7期
10 孟捷;;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朝明;姚毅;;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冲击——基于经济学理论的解读与比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范章;创造就业比增加失业救助更为重要[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一财;丰富的劳动力供应弥补了制度缺陷带来的损失[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经济视点报记者 马凌;豫籍博士团助阵河南[N];经济视点报;2006年
4 早报记者 张彩平;对外输出劳工 加薪面临两难[N];东方早报;2008年
5 郑秉文;金融危机侵蚀多少全球养老资产[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6 何刚;经济学家的价值[N];人民日报;2005年
7 粤信;你的员工需要什么?[N];海峡财经导报;2006年
8 相晓冬;灵活退休制度也应适用于企业家[N];中国企业报;2006年
9 赵华英;治“垄断高薪” 必须终结内部人控制[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崔如波;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价值[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海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会永;中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郝睿智;人力资本中的制度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3 宋利伟;关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芳;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袁晶;马克思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马荣荣;对中国女性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的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朱静;中外人力资本培育机制与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5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352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