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创新系统要素联动分析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01:09

  本文选题:创新系统 切入点:要素联动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寻找创新系统要素联动分析范式在创新理论体系中的坐标,分析了要素联动的生成机制,探讨了联动的内涵,提出了创新系统要素联动的基本分析框架。借助系统科学的观点,阐述创新系统如何通过要素之间的联动,实现系统功能的逐步优化,以期从系统生成的动态角度,为改善和提高我国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示。
[Abstract]:By looking for the coordinate of element linkage analysis paradigm of innovation system in innovation theory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element linkage, and probes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link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linkag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the viewpoint of system scienc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he innovation system can realize the gradual optimization of the system function through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elemen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ynamic angle of the system gen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38,71073057,7110304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09ZM0223,2011SP00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151009001000020)
【分类号】:F06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扬德;王学军;;知识互动共享视角——区域创新环境机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07期

2 颜晓峰;五代创新模式及其认识论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程新章;;第六代创新模型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4 任锦鸾,顾培亮;基于复杂理论的创新系统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年04期

5 王晰巍;靖继鹏;霍明奎;;知识供应链互动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6年09期

6 李金勇;;创新来源的市场拉力与技术推力——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5年09期

7 秦书生;技术创新系统复杂性与自组织[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李兆友;;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欧庭高;邓旭霞;;创新系统的要素与纽带[J];系统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杨志刚;技术系统和创新系统:观点及其比较[J];软科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占贞;王兆君;;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及平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2 张振刚;景诗龙;;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系统研究——以西樵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研究;2007年09期

3 范德成;唐小旭;;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1期

4 陈武;王学军;;基于CSM的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5 任保国;;北京绿色奥运集群创新系统及循环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刘成,陈剑;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7 金懿;雷仲敏;;政府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主导功能的实证分析——山东省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功能比较研究[J];城市;2009年11期

8 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年10期

9 勾晓瑞;;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本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1期

10 张璐;文宗川;丁红玲;;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城市创新体系“四元主体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创新:一种非技术立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姜莹;;产业集群内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陈伟;王鹤春;宋占丰;;复杂理论视角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张琼;王里青;;利用新媒体的无限性推进创造学的无限普及与发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效能测度体系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多闻;欧庭高;;关于我国技术创新系统低效的思考[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施宏伟;魏莉;;基于知识链优化的陕西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过程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张琼;王里青;;利用新媒体的无限性推进创造学的无限普及与发展[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锐;鞠晓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卞吉华;陶厚永;黄盼盼;;组织即兴与即兴学习:提升企业的经济危机应对能力[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洁;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文丽;企业专利能力及其对竞争优势作用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郑代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董颖;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占贞;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陆建中;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敖宏;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光庆;泰安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莹莹;基于知识管理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陶文玲;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5 赵红颖;高校图书馆参与科技创新体系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佳维;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延昕珂;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史江兰;中国电信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李恒;基于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10 丁丹丹;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铮,邓峰,杨云彦;人口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的联系[J];地理研究;1991年01期

2 张合营;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J];前沿;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翠绵;周晓霞;赵志恒;;股票期权的—C—P分析范式[J];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期

2 潘之津,马英;浅谈分析范式对经济学的推动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吴金鹏,张谊浩;银行理论及其分析范式的变迁——从金融中介的角度考察[J];求索;2004年10期

4 刘晓辉;郑庆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与标准述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谢杰斌;;不完全契约理论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02期

6 刘澄;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换与经济哲学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李海英;郭鹏辉;;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分析范式及评价[J];新疆农垦经济;2005年12期

8 杨勇华;;从技术知识观到技术演化观:一种新的分析范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0期

9 胡守敏;;教学动力来源的生活分析范式[J];改革与开放;2009年04期

10 陶锦莉;;从企业性质到企业治理——科斯、阿尔钦和怀特的企业性质观及实践意义[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富胜;;企业网络:激进学者的分析范式[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2 张晓明;;制度,制度行为与经济绩效——基于SCP范式的分析方法[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3 余化良;;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张闯;;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渠道权力结构与策略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彭涛;;Acemoglu,Aoki与Greif三者之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蔡琛;;财政学视野中的中国公共预算研究:从“边缘化”到“主流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A];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第一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郑建明;;汇率理论的最新发展及汇率变动的资产价格效应——兼论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宏观调控思路[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陆静波;;太仓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若干哲学思考[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陆伟刚;;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危机及实践含义: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炼;李永建;陈德富;;囚徒困境博弈过程的表征方法探讨[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钦;首届“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揭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史晨昱;滨田宏一:货币合作有利于增进双边福利[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王跃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制度分析与现实关怀[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秋风;改革,需要更加理性的反思[N];经理日报;2007年

5 张锐昕;多层次评估电子政务特点[N];计算机世界;2008年

6 冯兴元;论农民权益保护[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张宇;关于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发展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6年

8 ;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8年

9 周新军;崔新健:重新选择中企跨国经营路径[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10 ;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朱春阳;成就卓越:传媒产品创新研究——一种行为与能力的分析范式[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鹏;中国金融规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华军;品牌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冯志军;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2008年

6 李越川;中国铁路运输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王朝辉;我国果蔬流通企业扩张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蔡晓陈;社会资本的经济分析[D];武汉大学;2007年

9 高宇;选择行为的不确定性与厂商转化效率的品牌经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玉新;基于分布知识的企业理论[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浩;企业战略变革动因分析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梦媛;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贾美兰;论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谭凌云;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计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李学;中国股票机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及对经济人理性的再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郝文君;黑尔生命伦理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猛;中国法治路径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张爱民;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卜曙光;基于专利联盟的我国彩电企业后发优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原玮;基于新消费趋势的厂商品牌建设[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81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81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a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