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贸易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研究——基于苏、浙、粤三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4 20:41

  本文选题:贸易模式 切入点:产品内分工 出处:《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苏、浙、粤三省贸易模式以及碳排放水平进行差异统计发现,苏、粤两省贸易模式具有典型的"产品内分工"和"外资驱动"特征,且江苏出口商品结构层次最高,浙江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较高。而基于VECM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的进一步研究显示:江苏的贸易模式比广东的贸易模式更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浙江"内源型"的贸易模式对碳减排的作用甚微。
[Abstract]: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rade patterns and carbon emission levels in Jiangsu, Zhejiang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de patterns of Jiangsu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hav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product division" and "foreign-funded driving", and Jiangsu's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has the highest level. The environmental cost of Zhejiang economic growth is high,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based on VECM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shows that the trade mode of Jiangsu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than that of Guangdong; Zhejiang's "endogenous" trade model has littl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B79003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分类号】:X196;F75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二震;安礼伟;;关于贸易顺差原因的理论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4期

2 金雪军;卢佳;张学勇;;两种典型贸易模式下的环境成本研究——基于浙、粤两省数据的对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1期

3 牛海霞;罗希晨;;我国加工贸易污染排放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2期

4 张小蒂,李晓钟;中国外贸三强省贸易模式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12期

5 李国志;李宗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王惠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4期

7 刘婧;;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8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家云;安徽省进一步实施大开放战略问题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周长富;张为付;王菁;;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及其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3 何河;苗宇坤;;基于企业性质的贸易顺差与贸易摩擦分析[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4 李怀政;林杰;;碳排放、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5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6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12期

7 于立新;李春光;董萍;赵兰兰;;确立我国外贸出口和谐发展的竞争力优势导向战略[J];财贸经济;2007年12期

8 李静;方伟;;长三角对外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9 项松林;;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贸易顺差影响研究[J];财贸研究;2010年05期

10 许统生;薛智韵;;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总量、结构、要素分解[J];财贸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曙霄;孙莉莉;;东北老工业基地外贸发展的理性思考——黑、吉、辽三省对外贸易结构比较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五七;聂鸣;;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陈碧琼;张梁梁;;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4 吴殿廷;李东方;郭谦;李瑞;邱研;王浩建;;区域科学发展的内涵和途径——兼论鸡西市科学发展问题[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5 张可云;;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背景、内涵与政策走向[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经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叶茂;上海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学敏;江浙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比较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4 张国瑜;FDI对苏粤本土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包晓东;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区域出口贸易模式的转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赵小琼;加快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钱慕梅;中国东中西部出口贸易环境效应比较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汪滢;开放经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曾洁君;广东省出口贸易环境效应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少强;焦武;;储蓄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J];财经科学;2007年09期

2 何帆;张明;;中国国内储蓄、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未来演进趋势[J];财贸经济;2007年05期

3 史明珠;王建华;;对我国垂直专业化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分析[J];北方经贸;2004年01期

5 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CO_2排放量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7期

6 乔生;我国区域经济国际化:动向与行为调整——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省市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10期

7 钱方明;江苏、浙江两省外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10期

8 李慕菡 ,陈建国 ,张连众;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0期

9 陈向东;王娜;;国际贸易框架下出口国能耗-环境成本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3期

10 张梅;;广东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卓;;被量化的碳生活——专访第一位记录自己碳排放的华人[J];晚报文萃;2008年15期

2 ;碳排放取样[J];新知客;2008年09期

3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5 吕宁;李一强;;零碳公园的碳排放计算[J];建设科技;2011年06期

6 ;《广东省居民环保低碳生活手册》连载[J];环境;2011年04期

7 宋春燕;张英;;我国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J];中国物价;2011年05期

8 魏娜;陈浮;张绍良;唐倩;王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9 宋倩;;英国推出零碳排放学校计划[J];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02期

10 宋帮英;苏方林;;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磊;;浅析碳税、碳交易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2 王铮;张帅;吴静;刘昌新;朱潜挺;熊文;;一个新的RICE簇模型及全球公平减排方案[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后京都时代”唱主角[N];中国质量报;2005年

2 ;《京都议定书》阻击全球变暖[N];海南日报;2005年

3 张孟军;重视人类共同的责任[N];科技日报;2005年

4 张田勘;对大自然多一分敬畏[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5 田然;深圳2015年清洁能源消费将大幅提升[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张田勘;对自然多几分敬畏[N];健康报;2005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本文执笔:庄贵阳 ;《京都议定书》:中国也得“交卷”[N];经济参考报;2005年

8 董映璧;《京都议定书》在俄争论未休[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童光荣;《京都议定书》前景不乐观[N];北京科技报;2005年

10 苏惠民;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劭锋;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环境演变驱动力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4 陈颖军;家用蜂窝煤燃烧烟气中碳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王晓琳;盘江集团煤炭矿区低碳经济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6 刘晓;中国区域碳排放配额控制政策的建模和系统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山西省碳排放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曹婷婷;我国不同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王慧莹;青海省近15年能源利用及其CO_2排放实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莉娜;成都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蕾;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胡美注;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南昌城市发展问题探索[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陈文艺;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张志;辽宁省电力行业碳排放评价体系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9 程辞;兰州市居民食品消费碳足迹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王哲如;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及收敛性的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12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12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