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济学思想之辨析及重建之原则
本文选题:仁 切入点:义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儒学研究与复兴的持续发酵,建基于儒家哲学基础之上的儒家经济学需要进行重新的审思,并应该与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基础之上的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发展以及学术逻辑进行行之有效的剖析与比勘。理解儒家经济学思想,需要对儒家哲学中"仁、义、礼"中所包含的自爱与自利这一儒家经济学哲学基础进行行之有效的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儒家经济学从原初形态到历史歧变的过程与儒家核心理念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现世之中重构儒家经济学,则需要对西方经济学提出有别于历史中不同派别的理解范式,通过学术逻辑与历史发展双层模型的展开,回归于"义者,利之和"这一总体指导思想,并通过关于"义"的正当性及边界之限定、"和"的方法论之层面进行展开,此种展开包含着对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的统摄以及面向未来的开放性与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达成逻辑与实践的统一。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research and revival, Confucian economics, which is based on Confucian philosophy,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And we should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logic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logic of western economics based on "rational economic man". To understand Confucian economic though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benevolence and meaning"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The self-love and self-interest contained in the Book of Rites,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Confucia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are effectively distinguished and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of Confucian economics from its original form to historical vari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onfucian core ideas, and how to reconstruct Confucian economics in the present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the understanding paradigm of western econom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different schools in history, and return to the general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righteous and the beneficial sum"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tier model of academic logic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legitimacy of "justice" and the limit of the boundary, and the methodological level of "he", this kind of expansion includes the domination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the openness and integrity of the future. And on this basi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logic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文法学院;
【分类号】:F0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成中英;董熠;;经济正义与道德正义——论儒家道德政治经济学中的“均、和、安”[J];江海学刊;2014年02期
2 小野进;;儒家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范式(paradigm)之一的东方经济学[J];日本研究;2010年01期
3 董艳梅;新制度经济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马振兴;;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比较[J];管理观察;2009年06期
2 石晓萍;;基于儒家经济学原理审视景观体育赛事的困境所在[J];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10期
3 黄震云,黄伟;孔子的鬼神观念和礼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姜楠男;王磊;;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比较与评析[J];经济师;2008年01期
5 翟鹏玉;;壮族花婆神话与“道法自然”的生命诗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孟令俊;中华儒学的产生与发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常勤毅;;中国“正能量”文化内涵与构成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8 马振廷;;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9 王明德;;从丘墟文明看古都的起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戈春源;;太湖禹迹略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冯军;《封神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吕海龙;《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龚光明;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佳宁;水库移民交易成本影响因素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凤琴;君子品格诠释及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业恺;《华阳国志》~K年考校疑义辩证[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冯晓明;夏商周时期货币起源与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一飞;今文《尚书》文学性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5 傅海滨;春秋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唐平;先秦秦汉统一思想形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欣;论徐德凝诗歌现象的文学社会学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龚传星;道在术中[D];四川大学;2007年
9 谭广涛;神秘与理性之间[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石宇;中国古代铠甲材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小野进;崔岩;;日本的多层式经济发展模型(MMED):东亚模式的原型(下)[J];日本研究;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斌;廖莹;;僵尸经济[J];中国海关;2011年04期
2 陆家骝;;西方经济学思想体系的内在关系结构[J];学术月刊;1993年08期
3 陈汉平;经济学思想发展对财政学理论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3年03期
4 ;《解码经济——新生经济学导论》[J];经济;2012年04期
5 陈彩虹;“交换妈妈”的“不幸福”经济学——从卢岑贝格对现代经济学思想的批判谈起[J];天涯;2001年02期
6 钱苹;新──制度经济学思想评介[J];经济纵横;2001年03期
7 姜奇平;;福柯的后现代经济学思想[J];互联网周刊;2008年08期
8 程前;王自为;;浅析科斯的经济学思想[J];中外企业家;2009年12期
9 李利明;杨小凯经济学思想的历程[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09期
10 宋宗宏;叶初升;;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经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谢路军;;《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管窥[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2 刘伟;;应当以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改革[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吉林大学 刘阳 李政;经济学研究“轻思想重技术”倾向须扭转[N];光明日报;2013年
2 张宁;从经济学向生活回归[N];市场报;2003年
3 袁东;只因人类贪欲永无止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科斯研究中心 茹玉骢;经济学会发生变革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水皮;总理新政的路径选择[N];华夏时报;2013年
,本文编号:1631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3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