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我国城市贫困新解读
本文选题:马克思贫困理论 切入点:城市贫困 出处:《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从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两个层面分析的,"制度性贫困"把"雇佣劳动"制度看成贫困的根源,论及的是相对贫困的范畴;而"失业性贫困"把"雇佣劳动"制度看成失业发生的制度环境,讨论的是绝对贫困的范畴,这也是马克思对市场体制下贫困的一般规律的揭示。我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应主要以"失业性贫困"来解释,以扩大就业政策来化解。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poverty is analyz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relative poverty and absolute poverty. "Institutional poverty" regards "wage labor" as the root of poverty and deals with the category of relative poverty. The "unemployed poverty" regards the "wage labor" system as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unemployment occurs, and discusses the category of absolute poverty. This is also Marx's revelation of the general law of poverty in the market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urban poverty should be mainly explained by "unemployment poverty" and solved by expanding employment policy.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0AKS002
【分类号】:F091.91;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长玉;;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2 王大超;《资本论》关于贫困问题的制度分析及对我国反贫困实践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3 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魏文享;雇主团体与劳资关系——近代工商同业公会与劳资纠纷的处理[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3 温宏;;从贫困理论到贫困救助理论——贫困理论功能的适用性下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彭振芳;林秀梅;;论农村贫困文化及其扬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5 常娟,李波;城市弱势群体与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6 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陈光金;;中国城镇贫困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杜鹏;关于西部贫困大开发的几点思考[J];商业研究;2002年16期
9 周建波;郑宇丹;;中国广告、媒体与品牌的传播机理[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10 殷允杰,苏有利;“丰裕中的贫困”一道难以破解的课题——对美国近年来贫困问题及其成因的考察[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颐;;流动人口实际生育规模与人口控制——基于厦门市与全国外出打工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奇林;;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述评[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3 江欣;王军;;北京市城镇贫困群体生活状况分析及救助政策评价[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4 陈为雷;;马克思的贫困结构范式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王志丹;贫困村发展中的村民参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大超;转型期中国城乡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金影子;区域经济发展与财税金融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9 张金艳;农村财政体制与乡镇负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姚苏静;兼职大学生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凌凤;论非法建筑拆除中公民居住权的保障[D];湘潭大学;2010年
4 贾隆基;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思想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陈强;福建省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晨光;基于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空间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许艳艳;中国城镇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吴迪;复合型贫困:“蚁族”群体贫困问题特殊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丁明慧;中国城乡社会救助政策分析及政府救助责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静;人口老龄化与老龄服务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俞海山;广义相对人口过剩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郭庆松,陶向龙;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究[J];人口研究;1997年03期
3 李建民;原新;陈卫民;朱镜德;黄乾;姚从容;吴帆;;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现状、趋势与问题[J];人口研究;2007年01期
4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丽莉;;论失业保险在减少城市贫困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2期
2 孙景舒,齐一璇;我国当前城市贫困问题探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3 赵明霞;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J];甘肃科技;2005年09期
4 杨晓萌;浅析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J];商业经济;2005年10期
5 贾妍;方芳;;非政府组织介入城市反贫困工作的作用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04期
6 王时涛;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学术界;1998年02期
7 赵明霞;张龙;徐娟秀;;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分析[J];社科纵横;2006年05期
8 何悦;朱强;;浅析城市贫困与反贫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9 吕红平;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贫困问题[J];人口学刊;2005年01期
10 周务本;;企业和政府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责任[J];经理人;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城市贫困问题[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致江;;论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罗竞哲;沈建桑;;解决小城镇贫困问题应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4 张锋;;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冯晓杭;张向葵;;城市贫困学生的自豪感、自尊与心理健康[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风;;对贵州省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思考[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琴;;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李延军;李海燕;彭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庞文;;城市反贫困政策与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建邦;;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中的城市素质建设[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 杨宜勇;城市贫困问题被严重低估[N];财经时报;2001年
2 富景筠;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莫荣;切实解决城市贫困问题[N];人民日报;2003年
4 张贵峰;“城市贫困”考验政府扶贫智慧[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李明锦;对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N];发展导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许晖;关注城市贫困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7 华迎放;解决城市贫困问题要标本兼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8 君越;二OO六中国脑库年会聚焦城市贫困问题[N];中国信息报;2006年
9 记者 刘刚 邬焕庆 翟伟;高楼背后,,不都是歌舞升平[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武锡刚 蔡黎宁;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N];临汾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曲大维;城市贫困救助的福利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曹扶生;上海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莹;城市贫困人口动态分析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杨冬民;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李孝;摆脱贫困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赵琪;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程胜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10 王丽艳;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就业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蕾;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D];吉林大学;2004年
2 鲍云鹏;中国城市小额信贷扶贫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陈雅丽;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宋莉;沈阳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成员的健康促进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吴文鑫;兰州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李敏;成都市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和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路燕茹;西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钱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罗霞;新城市贫困群体的边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石新国;迁徙政策、城市贫困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2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3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