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质量:一种全新增长命题的理论阐释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质量 切入点:有效增长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济增长质量是在对传统增长理论进行批评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意味着由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向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以及经济增长的后果几个方面实现有效增长的一种增长模式。从特征上来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倡导公正和公平,倡导了一种价值导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化,更加强调人本主义的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必须要实现路径转型:通过发展战略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的战略导向,通过新的改革共识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思想导向,通过经济增长伦理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价值判断,通过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社会环境,通过经济增长制度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的激励,通过人的转型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的主体。
[Abstract]: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s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the traditional growth theor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means changing from the quantity of economic growth to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growth.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growth an effective growth model.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as a new growth model, advocates justice and equity. It advocates a kind of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e growth of humanism,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as a new growth concept and model. We must realize the path transitio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rovide a new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reform consensus to provide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ethic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o provide value judgment,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o provide a social environ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system provides a new incentiv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a new subject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建设项目
【分类号】:F06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建新;申世军;;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初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3期
2 武义青;经济增长质量的度量方法及其应用[J];管理现代化;1995年05期
3 郭熙保;论发展观的演变[J];学术月刊;2001年09期
4 洪银兴;;迎接新增长周期:发展创新型经济[J];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龙;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2 张二勋;秦耀辰;;中国市长的科学发展观[J];城市问题;2006年02期
3 张二勋;陈晓霞;;20世纪国外发展观的嬗变与启示[J];城市问题;2008年05期
4 郑杰;丰明;;科技进步对丹东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杨立英;;论科学发展观及其价值的合理性——以发展经济学为分析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6 吕永刚;;新增长周期与中国新兴产业成长风险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7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4期
8 李国平;彭思奇;曾先峰;杨洋;;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效应评价——基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4期
9 汤青卿;;浅谈产品外观设计的多元要素[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10 白永秀,任保平;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发展观的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立英;;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飞;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杨怡爽;制度视角的中印经济增长比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何小勇;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哲学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5 高雪萍;中国农村人类发展中的财政支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扩建;转型期地方核心行动者行动逻辑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李新平;“两型社会”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石宏博;软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随洪光;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D];南开大学;2011年
10 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D];西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茂东;江西省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与评价[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向洪波;怀化市经济转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俊杰;西北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阮彩灵;新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刘丹;对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张景;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英娟;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9 黄一笑;经济增长质量与评价[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谷体芳;基于区域经济学视角的山东省包容性增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积业;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2 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3 胡少维;;贯彻和谐社会理念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关于如何评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年06期
4 单薇;基于熵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年10期
5 李变花;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4年01期
6 徐辉;杨志辉;;密切值模型在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计算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5年23期
7 梁亚民;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李周为,钟文余;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年06期
9 戴武堂;论经济增长质量及其改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丽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丁行政;;全要素生产率估算方法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09年09期
3 龚江南;对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因素的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王琢;有效增长与资源配置[J];特区经济;1997年03期
5 窦祥胜;论经济增长模式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3期
6 王君磊;王兆凯;杨晓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年12期
7 郭克莎;论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理论依据[J];求索;1992年06期
8 张台秋;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质量的思考[J];江淮论坛;1998年01期
9 王与君;析共同富裕的两个基本条件[J];经济学家;1999年02期
10 梁亚民;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庄子银;;当代西方新增长理论[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2 梁言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想——三增长模式[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文建东;何立华;;收入分配差距与不平等国际贸易对增长质量的影响[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4 刘伯恩;;论推进循环经济中的制度变迁[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慧玲;;信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演进[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志怀;;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选择——强制性变迁[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刘厚俊;袁志田;;全球公共债务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2 梁言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想:三增长模式[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3 杨英杰;期待工资引领型新增长模式[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晓午;厉以宁:体制也是生产力[N];中国经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朱永旗 张守营;生态的中国将在未来领跑世界[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周兴维;现实在逼问:有效制度供给从何而来[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义平;转变增长模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N];深圳特区报;2009年
8 本版编辑 蔡荣鑫 周天芸 徐现祥;实现对穷人友善的经济增长[N];广州日报;2006年
9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张孝德;经济转型嵌入内生增长模式正逢其时[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10 黄世贤;“失义”的经济与“失重”的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小飞;经济增长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00年
2 吕晓伟;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D];郑州大学;2002年
3 徐忠爱;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消费适度增长[D];湘潭大学;2001年
4 程华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内生增长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卢晓燕;胡锦涛包容性增长思想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33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3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