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按劳分配的比例范围不等同于公有制的比例范围

发布时间:2018-03-21 11:36

  本文选题:公有制 切入点:按劳分配 出处:《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出发,世界范围的实证分析未能支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比例范围相等的假说。既然二者的比例范围并不相等,则完全有理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局部阶段突破所有制教条的束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提升经济效率,并且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看,局部阶段民营经济为主体与整个阶段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矛盾。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单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Abstract]:Since the essenc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i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the worldwide empirical analysis fails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proportional range of public ownership is equal to that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Then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ownership doctrine in some stages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private economy in order to enhanc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o look at the whol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re is no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ocal stage private economy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whole stage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as the main body.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single public ownership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can finally be realized, an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can be embodied.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06AJL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F04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余文;;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8期

2 胡家勇;国有经济规模:国际比较[J];改革;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才;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职能[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2 黄涛;;国有经济布局和调整的原因研究——国有经济史的角度[J];北方经济;2012年02期

3 何志方;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4 于洋,李松涛,钱锋;谈我国国有经济规模定位问题[J];商业研究;2003年08期

5 窦晴身;中国金融深化的实际状况——基于政府与金融关系的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7期

6 任森春;非正式融资:理论、现实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5年08期

7 杨波;我国城市化滞后程度的定量分析[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董卫;略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4期

9 于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述[J];财政研究;2003年10期

10 叶雷;;“政府—社会—市场”:行业协会的作用机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千文;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杜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动态演化:结构与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张大为;中国金融体系低效率下的经济高增长:理论解释与经验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5 李郁芳;体制转轨时期政府微观规制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冬梅;转向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刘柯杰;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吴群刚;制度变迁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2年

9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陈育琴;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强;福建省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学登;辽宁省国有资本产业分布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鲁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明月;扎鲁特旗牧民增收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伟;行政垄断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和机理研究[D];烟台大学;2011年

6 吴靖烨;我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李冬梅;我国行业间收入不平等与收入变动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8 侯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政府投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王娜;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玉明;论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关于我国目前分配秩序的整合[J];长白学刊;2004年02期

2 魏军;;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晓英;我国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姚芳,姚萍,孙林岩;我国行业间工资合理比例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秋,艾峰;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没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J];党建;1995年11期

2 虎海峰;坚持和发展按劳分配制度[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6期

3 ;责任制是从建立公有制到实现按劳分配的中间环节[J];社会科学;1983年08期

4 张晓林;“公平与效率”的哲学断想[J];江汉论坛;1992年03期

5 刘云彬;劳动力的两重性和按劳分配[J];经济评论;1994年05期

6 王丹;论邓小平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李富阁;价值创造和按生产要素分配[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02期

8 杨茜;;对《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的理解[J];时代教育;2006年12期

9 伍柏麟;关于劳动力市场和按劳分配的几点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周殿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J];经济纵横;199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富阁;;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杨建军;;知识、分配、剥削与劳动价值[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博;;招商引资:技术与创新[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中元;徐树森;;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梅枝;;试析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扬;贾晋京;;创新及其制度环境:历史、制度与文化对创新的影响[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唐思文;;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重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胡世祯;;重建个人所有制不是恢复私有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N];陕西日报;2010年

2 张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制度“落后”有助于创新[N];中国财经报;2002年

3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 陈锦华;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创新[N];经济日报;2001年

4 佘妍;创新与监管:资本市场博弈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5 刘杉;意识形态烦恼与公有制新说[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6 迪思海;新经济就是创新与速度[N];人民政协报;2000年

7 吴冰;市场呼唤“有效创新”[N];科技日报;2000年

8 岭南;摧毁和创新共存?[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9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10 卢福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N];浙江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英;社会主义与现实[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李小胜;创新、人力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艺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4 文Z

本文编号:1643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43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d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