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产力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当代拓展
本文选题:马克思 切入点:自然生产力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自然生产力思想,他通过区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强调社会生产力的自然之根基,尤为关注进入现代生产过程且依赖技术体系和资本体系的自然力量。"环境生产力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生产力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凸显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态文明取向,为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
[Abstract]:Marx had rich and profound thoughts on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of labor and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of labor, Marx emphasized the natural foundation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natural forces that enter the modern production process and rely on the technological and capital systems. "Environmental Productivity Theory"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It deeply reveals the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productive forces, highlight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nfuses a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into Marx's thoughts on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 It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t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motes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8BKS03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1;X19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红;;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胡洪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刘起军;;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与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2期
4 胡洪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1期
5 姚燕;;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4期
6 程平;岑淳;;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论要[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王立;;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4年00期
8 曾正德;;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曾正德;;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本质、地位与形态阐释[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10 汪海霞;邓小平环境保护法制理念及其时代价值[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前发;;江泽民与我国“十五”期间四大标志性工程[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周;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瑞蓉;可持续消费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齐亚红;消费正义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王资峰;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10 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利;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赵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3 王萌;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超;建国以来我党关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琴;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倩;论中美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博弈[D];燕山大学;2011年
7 谭艳华;论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D];重庆大学;2011年
8 刘海;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曾建龙;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丛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昌武;;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05期
2 杨卫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初探[J];前沿;2008年12期
3 赵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2期
4 李海萍;;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孙忠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文明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6 王丹;张宏斌;;论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辽宁警专学报;2010年04期
7 黄建新;马克思、恩格斯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见——解决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年03期
8 镡鹤婧;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J];理论界;2005年05期
9 曹孟勤;;马克思生态人性观初探[J];伦理学研究;2006年03期
10 许昕;;对马克思生态和谐价值观的哲学反思[J];新东方;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学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2 张薰华;;社会主义者应是环保主义者[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3 李小红;;生态帝国主义的根源与危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王平;;生态危机的后马克思主义诊断路径及其当代启示[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刘芳;;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和价值导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舒心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反思[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袁志;;泛环保产业:由可持续发展看环保产业未来走向[A];“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大北京’论文集[C];2004年
8 杜秀娟;陈凡;;马克思《资本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王芳明;刘少坤;;论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蕴[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10 李仙娥;万东东;;《资本论》中的生态危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煜;重温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启示[N];团结报;2005年
2 ;克拉克、福斯特: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生态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倪瑞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非难“支配自然”观念之辩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苏冠群;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N];中国水利报;2007年
5 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N];人民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叶晓滨;“废弃物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刘艳梅;“空的世界”和“满的世界”[N];学习时报;2006年
8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张连国;敏锐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张录强;环境投资:从末端转向多元[N];中国信息报;2007年
10 雷达;骑车光荣[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晓龙;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袁文倩;西部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D];西北大学;2006年
4 李树铭;论当代中国“生态观点”的实践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文雅;流变、分野与实质——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环境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6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陶庭马;生态危机根源论[D];苏州大学;2011年
8 邓舒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儒;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维度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4年
2 苏庆华;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哲学底蕴[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3 于帆;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探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霞云;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5 才莉;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谢倩倩;生态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解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崔立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危机的解读[D];吉林大学;2004年
8 唐超;生态危机的文明维度解读[D];安徽大学;2006年
9 田雅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王文叶;论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48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4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