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论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24 22:07

  本文选题:唯物史观 切入点:剩余价值理论 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05期


【摘要】: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在历史演进和逻辑推演上是统一的,这种双重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证明。从理论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探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结构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且有利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Abstract]: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urplus value theory are unified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logical deduction, this dual unity is the proof of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theory from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 not only conducive to grasp the whole of Marx's theory from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Marx doctrine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but also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arx doctrin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12XNH1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B03;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4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7 王志刚;转型期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8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兰天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曾祥正;信息网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咏铃;爱情文学审美视野中的南朝乐府民歌[D];湘潭大学;2002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3 谢凤华;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4 侯宣杰;商人会馆与边疆社会经济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黄薇;“债转股”的进退机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新风;试论马克思哲学的科学精神[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1期

2 汪征鲁;唯物史观的历史使命——关于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思考[J];社会观察;2003年S1期

3 肖燕飞;;唯物史观由假说向实证的转变[J];江淮论坛;2010年04期

4 符兴;;历史观也要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J];哲学动态;1983年08期

5 胡万福;异化、唯物史观与个人自觉活动[J];哲学研究;1984年06期

6 张维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课题[J];哲学动态;1993年04期

7 孙月红;论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刘世文,胡义成;论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唯物史观展开──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9 叶汝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06期

10 王金福;唯物史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凌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定位——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李鸿烈;;唯物史观生产力范畴三题[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明珍;;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2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阎孟伟;“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基本精神[N];天津日报;2004年

5 贾英健;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N];光明日报;2005年

6 北京 吴英;唯物史观提供的仅仅是方法吗[N];北京日报;2008年

7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时中;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9 田野;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共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罗松涛;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研讨会述要[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5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孙琳;场域—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D];苏州大学;2012年

8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9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李冬青;从历史规律到历史趋势[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5 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7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利锋;唯物史观出发点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孙德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60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60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8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