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市场失灵
本文选题:低碳经济 + 市场失灵 ; 参考:《当代财经》2013年01期
【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及发展低碳经济是最大的市场失灵,这主要表现为作为世界最大外部性的低碳经济、作为全球公共物品的低碳经济以及发展低碳经济中的搭便车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中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保障的财产所有权以及温室效应。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保障的财产权,从源头上减少对化石燃料的开采,还要公平地分配排放权。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市场失灵,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市场机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修正、调整市场,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调整或改变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规则,要把减排、低碳、环保等因素通过规则、制度及政策嵌入到市场的制度框架中。
[Abstract]: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re the biggest market failures,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world's largest external low-carbon economy, as a global public goods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free ride problem.The main causes of market failure in developing a low-carbon economy are the lack of secure property ownership and Greenhouse Effect.Therefore, to establish secure property rights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reduce the exploitation of fossil fuels from the source, and to distribute the emission rights equitably.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faced with market failure, but we can not deny the basic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but we should revise and adjust the market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e must adjust or change the rul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arket economy, and embed the factors of emission reduction, low carb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to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the market through rule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研究”(10AJL007)
【分类号】:F014;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健;张再生;陈宏毅;;低碳经济与政府作用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金乐琴;;中国低碳发展: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郭升选;;生态补偿的经济学解释[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林建华;;基于外部性理论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曾国平;张甲庆;;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径[J];理论导刊;2010年09期
6 曹文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08年14期
7 胡丽华;市场失灵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探析[J];广西经贸;2001年10期
8 张素薇;王任朋;郭文飞;郑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9 杨书群;;完善市场经济必须走出市场失灵的认识误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05期
10 赵泽洪;尤强林;;低碳经济发展困境: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毅;岳平荣;;生态化产业结构法律制度构建缘由——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路径探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2 铁铮;;森林是最大有机碳库[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3 铁铮;杨品舒;;我国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问题分析[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4 林震;费衍慧;;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福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郭秀君;田文美;;低碳经济与我国木制家具出口贸易[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6 汪恭礼;;宣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主要途径与建议[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7 陈建成;程宝栋;;森林与低碳经济刍议[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8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爱萍;张存岭;赵德勤;朱占英;;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加速淮北城市转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宋天和;洪伟达;;以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芳 专家 左大培;房地产行业:反思市场失灵[N];中国信息报;2006年
2 周剑初;房市失灵种种 “有形之手”须加力[N];金融时报;2008年
3 章剑锋;政府要不要直接干预房价?[N];南方日报;2007年
4 张跃庆;房地产“市场失灵” 宏观调控需要继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孙惠楠 杨烁 况莎 通讯员 陈蔚辰;生态问题是公共物品需共担责任[N];贵阳日报;2011年
6 赵磊;警惕就业问题上的市场失灵[N];光明日报;2002年
7 章剑锋 (厦门大学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扭转市场失灵将成楼市调控重点[N];广州日报;2007年
8 华斌 成静;公共物品也应主动服务[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9 暨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金山;“国进民退”:需要厘清表象与趋势[N];南方日报;2009年
10 吕炜;市场失灵是否意味着“市场失效”[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军;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管制:一个产权经济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杨志国;政府经济职能国际比较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杨志武;外部性对农户种植业决策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锡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基础与创新[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5 孟星;城市土地的政府管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昱;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陆巍峰;地方政府行为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蔡晓陈;社会资本的经济分析[D];武汉大学;2007年
9 鲁国锋;“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规制的取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丽;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黄庆;外部性的政府介入与市场调节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刘林;住房不公平与政府失灵[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永桂;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5 王丹;中国公共物品供给变革及其实现途径[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晶;基于公共物品提供理论的美国公路投融资体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淑娟;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管制的缺失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翟伟峰;资产价格泡沫成因的国际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周亮;对转型期宏观调控的依据和策略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周灵;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48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4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