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危机境遇中生态正义的实现
本文选题:生态批评 + 生态危机 ; 参考:《学术交流》2011年05期
【摘要】:作为当代生态思潮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生态批评在我们反思以前的认识谬误、确认生态危机的根源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冲出固定思维模式的羁绊,打破文化上的均质化倾向,维护生态文化的多样性,业已成为我们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生态观的必要前提。而要构建这种良性生态文化,就必须有效厘正消费主义的价值偏颇,让人们在消费社会中抛弃虚妄的需求,改变现有的过度消费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文化,彻底厘正虚妄的消费主义偏见,确立健康高尚的精神导向,真正建立起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我们建设良性经济和文化生态的重要条件,更是我们尽早实现生态正义的基本策略。
[Abstract]:As a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cological criticism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reflecting on the previous cognitive fallacies and identifying the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It also provides us with rich ideological resources to solve ecological problems. Breaking out of the fetter of fixed mode of thinking, breaking the tendency of homogenization in culture and maintaining the diversity of ecologic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us to establish a sound ecological view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is kind of benign ecological culture, we must effectively correct the value bias of consumerism, let people abandon the false demand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change the existing excessive consumption pattern, and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ulture. Thoroughly correct false consumerism prejudice, establish healthy and noble spiritual guidance, and truly build a beautiful spiritual home for human beings. Thi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us to build a benign economy and cultural ecology, but also a basic strategy for us to realize ecological justice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前河北人文生态建设若干问题研究”(HB09BWX005)
【分类号】:F0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查日新;;西方生态批评的自然观[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2期
2 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王汉苗;;构建生态文化之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王杏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赵宇鸿;;环境危机与生态批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余谋昌;可持续发展观与哲学范式的转换[J];新视野;2001年04期
7 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孙薇;;时尚杂志消费主义倾向的符号学阐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吕爱清,李慧玲,卞新民;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5 徐文梅;廉振民;;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恢复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6 左新荣;论健康消费的社会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仇萍;;另眼看女性与消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8 陈勇;崔瑛;;大众传媒时代的“语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田婷婷;;消费主义与我国社会转型下的电视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曹蓉蓉;;黛西:消费社会“物化”的“新潮女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文蓉;陈家华;陈芳怡;;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儿童消费行为分析[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云国强;吕品;;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黄庐进;唐怡;;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消费观探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肖霞;;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余森林;;消费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8 唐正东;;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毛洪建;彭福扬;;技术创新生态化——人类文明转型之路[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潘艳 实习生 董娟;省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闭会[N];贵州民族报;2006年
2 记者 覃敏笑 刘兴祥;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抓出实效[N];贵州民族报;2006年
3 姚启超;关岭自治县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N];贵州民族报;2006年
4 记者 刘兴祥;省民委举办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题讲座[N];贵州民族报;2006年
5 实习生 董娟;理解和尊重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前提[N];贵州民族报;2006年
6 杨玉安;把建设先进文化放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突出位置[N];贵州民族报;2006年
7 钟凯琼 杨剑黎;西部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引发的思考[N];贵州民族报;2006年
8 杨志枰;黔南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N];贵州民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杨朕宇;《新闻报》广告与近代上海休闲生活的建构(1927-1937)[D];复旦大学;2009年
4 廖卫华;消费主义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D];暨南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静;消弥与重构中的“查玛”[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栾雪莲;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立新;休闲异化的技术审视[D];东北大学;2008年
10 周立秋;异化的生存论阐释[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2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3 杜轩;城市青年的服装穿着寿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倪磊;符号化消费语境下的影像广告语言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6 王学梦;后现代语境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永刚;浅析数字化时代的界面设计与文化显现[D];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
8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张晓锐;论时尚传播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嬗变及其特征[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多贵,牛文元,陈劭锋,王海燕;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理论解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2 孙宏;《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境界[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3 刘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丁丁;;消费主义时代的情感[J];IT经理世界;2010年Z1期
2 李辉;;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符号批判[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匡滢;方姝阳;;浅析广告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J];新闻世界;2010年02期
4 田芯;冯文华;;论中国新中产阶级的“消费主义精神”[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董明利;;环境伦理视域下的消费主义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6 张筱薏;周延蓉;;消费主义对生态学的背离及生态消费研究的新视角[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丽芬;;论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冲击[J];消费导刊;2010年02期
8 王羲;;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价值深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2期
9 曾子亮;;潮男 潮装[J];八小时以外;2010年04期
10 王思源;;浅析生态危机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商界;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建敏;;从女性时尚杂志的弊端看编辑的守“土”之责[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2 毛炳泉;;工业园区,生态示范区[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文范;;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但文红;彭思涛;;农村生计模式变迁与石漠化治理政策调整研究——以紫云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前言[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玉树;;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刘言;;当代消费主义浪潮下的节约型景观设计[A];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程颖;但汉彪;;《白噪音》中的生态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9 翟新倩;;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成因及对策探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贺少华;;传统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思政系 石红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系统支撑[N];中国环境报;2011年
2 陈一新;论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3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思政系 石红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系统支撑[N];中国环境报;2011年
4 陈一新;论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理财;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的新倾向[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厦门大学哲学系 徐朝旭 北电力大学政教部 孙芳华;生态文明建设哪些关系需辩明?[N];中国环境报;2011年
7 阿怪;明星时尚编辑[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 孔庆红 欧阳建国;提高全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N];韶关日报;2011年
9 陈学明;我们应如何贯彻“以人为本”原则[N];解放日报;2011年
10 鱼烟罗;“消费”时代的“孙猴子”传奇[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马晓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与现实启示[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艳丰;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杨建玫;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廖卫华;消费主义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D];暨南大学;2010年
7 严耕;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转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朱麟飞;后现代社会视野下的消费方式变迁[D];吉林大学;2009年
9 籍晓红;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前坤;唯物史观视野内的低碳经济[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章燕妮;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及其实现路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王萌;我国高等学校课程领域的消费主义倾向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马婷婷;电影对时尚的传播与制造[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骆城林;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爱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可夫;人类生态实践述评[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金正;商业步行街的消费—审美需求与文化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邓玉兰;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刘元权;人的“生态位”的缺失与回归[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7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3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