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平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实现
本文选题:劳动平等 + 社会主义 ; 参考:《教学与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劳动平等既是产生于商品经济的"普世价值",又是贯穿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制度规则。只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平等才取得社会价值体系的主导权,才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经济关系。劳动平等与其所反映的社会主义经济现实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社会主义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劳动平等,但可以提高劳动平等的实现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提高劳动平等实现程度的任务复杂而艰难。一方面,劳动平等与其他市场公平原则并存,形成双重公平叠加的特殊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劳动平等与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既相互区别,又相关联,形成两个层面互动的特殊现象。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能够建立起全社会范围更高程度的劳动平等。
[Abstract]:Labor equality is not only the universal value arising from the commodity economy, but also the institutional rule running through the total process of social production. It is only under the socialist condition that labor equality obtains the dominant power of the social value system and becomes the dominant basic economic relation in the social economic system. The labor equality is contradictory and unified with the socialist economic reality reflected by it. Socialism can not realize the complete labor equality, but it can improve the degree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bor equality.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task of raising the level of labor equality is complex and difficult. On the one hand, labor equality coexists with other market equity principles, forming a special phenomenon of double equity super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labor equality within enterprises and social scope of labor equality are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ut also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 formation of two levels of interaction of the special phenomenon. The market economy with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can establish a higher degree of labor equality in the whole society.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发展研究”(项目号:07AJL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荣兆梓;;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何干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经济学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2 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6期
3 刘国光;;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10期
4 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5 荣兆梓;;推进公有制经济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04期
6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7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兴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几个问题[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2 陈锡华,高文彬;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J];理论建设;1994年03期
3 曾兆祥;关于建立商业营销学的意见[J];江汉论坛;1985年06期
4 晓亮,卫兴华,马家驹,樊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学习十四大文件笔谈[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5 何伟;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提供了定量标准[J];理论前沿;1993年17期
6 有林;;全面理解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问题的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01期
7 孔陆泉,马大林;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8 黄建军;;市场经济规范化研究[J];当代财经;1993年11期
9 马奇凡;市场经济与人类自身发展[J];理论建设;1995年03期
10 胡培兆;;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性[J];经济学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绪蔼;;改革——重塑社会主义幼年形态[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阵军;;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划时代的贡献[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3 吴厚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的四大依据[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4 赵妍;和芸琴;;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5 于敏;张改枝;;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6 曾国安;;论市场经济的性质[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7 吴宏洛;;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指导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8 葛景;;生产价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9 卡尔·科尔施;夏滢;;什么是社会化?一个实践的社会主义纲领[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10 张淑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启示[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友军 姜大云;市场经济的价值规范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N];学习时报;2006年
2 胡家勇 裴小革 于长革;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张道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经济学解读[N];北京日报;2006年
4 陈剑;我们离现代化有多远[N];光明日报;2003年
5 刘国光;市场经济也要有“计划”[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李凌;论“桎梏”[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7 李凌;论“桎梏”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8 吕东升;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N];湖北日报;2003年
9 宁波大学 庄鸿湘;腐败不是“看不见的手”造成的[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秦晖;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N];经济观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D];复旦大学;1995年
2 刘希良;市场秩序基础理论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刘小兵;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
4 曹彦生;马克思资本理论与西方资本理论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丽英;社会主义与现实[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陶国相;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宋紫;毛泽东与中国私人资本主义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岳宏志;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郭笑撰;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贞;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中市场机制理论的教学改革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春剑;论信息技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D];西北大学;2002年
3 金鑫;传统习俗对市场经济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4 张科;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卞玉娟;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张曼;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7 陈童;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市场经济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闫莉红;李先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夏慧敏;哈耶克经济自由观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久华;休谟的经济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8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1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