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也谈劳动生产率同价值创造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5-21 10:26

  本文选题:劳动二重性 + 有用劳动 ; 参考:《教学与研究》2011年07期


【摘要】:研究本论题,必须确定关于价值性质的有关科学规定,必须从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充分认识同一部门生产率高的劳动,其有用劳动的质高于社会标准,所以其实际劳动时间能折合成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应当纠正忽视劳动二重性在本论题上产生认识误区;承认同一部门先进客观生产要素能够起增加吸收社会必要劳动程度的作用;并注意在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的数量分析中,数学逻辑应服从于科学经济学的逻辑。
[Abstract]:To study this topic,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regulations on the nature of value, to proceed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 of duality of labor, to fully understand that the quality of useful labour in the same sector with high productivity is superior to that of social standards. Therefore, its actual labor time can be converted into more necessary social working time, and it can create more social value, which should correc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neglecting the duality of labor in this thesis.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the advanced and objective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the same department can increase the degree of necessary social labor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 of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labor 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2 段进朋;;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吗?[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3 卢希悦;;生产率较高的活劳动不能创造较多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1982年01期

4 何干强;论有用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前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5 何干强;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发展劳动价值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程恩富;科学地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兼立“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J];财经研究;2001年11期

2 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3 段进朋;;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吗?[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4 洪远朋,马艳;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十点认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卫兴华;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0年12期

6 卢希悦;;生产率较高的活劳动不能创造较多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1982年01期

7 程恩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创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8 马艳;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之争的探讨[J];学术月刊;2002年06期

9 孟捷;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泓远;;正确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质疑张昆仑教授的“关于三种价值理论的评论”[J];当代财经;2007年01期

2 周春;关于价值量决定的几个UO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2期

3 崔战利;论超额价值的源泉——关于价值决定若干问题的新解,兼与卫兴华同志商榷[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4 许经勇;;论农产品社会价值的特殊规定性[J];理论建设;1989年02期

5 侯廷智;也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难题——兼与简新华、马迪军先生商榷[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6 任玉平;波粒二象性与劳动二重性[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朱妙宽;辩证地理解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陈渝;土地级差收入来自农业内部——与赵瑞彰同志商榷[J];经济问题;1985年06期

9 王拴乾;;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分析方法[J];实事求是;1987年04期

10 赵锡平;;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再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富明;;关于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探讨[A];学报编辑论丛(第五集)[C];1994年

2 黄蔚;;科技期刊的经济学研究[A];学报编辑论丛(第四集)[C];1993年

3 姜大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朝阳;;关于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价值的哲学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黄宪妹;;怎样评价老年人的社会价值[A];老年学论文集(四)[C];2001年

6 潘向龙;;必须肯定老年人的社会价值[A];老年学论文集(四)[C];2001年

7 庞井君;;自我何以成为社会价值的源点[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8 汤丽娟;;论领导干部道德的社会价值[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1年年会交流论文[C];2001年

9 劳允超;;老年人社会价值谈[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歌莺;王峰;;近现代建筑——巩义刘镇华庄园勘测与研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干强;走出对劳动二重性理解的误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张颖;福建师大:在服务海西中彰显大学社会价值[N];福建日报;2009年

3 飞扬旗;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N];人民日报;2003年

4 马少华;观点的社会价值[N];法制日报;2003年

5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珍视社会价值理念的进步[N];工人日报;2003年

6 傅春荣;民营企业光彩体现社会价值[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7 河北省藁城市廉州一中 李雪敏;让爱与我们同在[N];学知报;2010年

8 尹卫国;提升民工社会价值的重大举措[N];光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夏小云;营造良好市场氛围 成就行业社会价值[N];中国服饰报;2010年

10 本报评论员 赵晓展;从“人力”到“人才”:外来务工者要经受的蜕变[N];工人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福友;侵权行为法价值论[D];吉林大学;2007年

2 林宽;中国家族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樊庆彦;古代小说与娱乐文化[D];山东大学;2008年

4 贾中海;社会价值的分配正义[D];吉林大学;2004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米丹;风险社会中的反思性科技价值体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邱登茂;台湾中医发展过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周笑;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D];复旦大学;2005年

9 刘建飞;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刚;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资产的影响:引入自我效能价值的扩展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志敏;论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宋周;论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及其社会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索春艳;公共健康伦理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陈刚;非奥运项目的社会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于金龙;民初现代小说家群体考察[D];吉林大学;2009年

6 潘丽娟;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朝辉;诚信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靖;中外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陈叶娜;信息资源社会价值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徐志刚;叶适功利主义思想之再探索[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18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18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