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区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6 16:36

  本文选题:倾向值分析 + 熵值法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3期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全国和各区域范围内实施了大量以生态补偿为理论基础的环境保护项目。同时,伴随着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目前,中国对于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机制的探索、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以及补偿金确定等补偿前阶段的研究,而较少涉及对现有补偿项目绩效评估等补偿后阶段的研究,特别是缺少标准经济学范式的绩效评估研究。因此,本文在提出了区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必要性与理论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熵值法、倾向值匹配法、面板数据回归方法等经济学技术对区域生态补偿绩效进行评估。本文以辽东山区生态补偿财政项目为案例,运用熵值法对经济、社会、生态状况相近的27县综合生态绩效进行计算、比较,经过统计分析初步发现绩效最好的县均是政策影响县,但也存在诸如清河、灯塔、弓长岭等补偿县的生态绩效并没有较大提升;通过对补偿政策组与非补偿政策组以及按行政区划分的生态绩效比较发现,补偿政策以及行政归属对生态绩效影响是显著的;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发现在控制了行政区划、时间、环保投资和森林资源现有存量后,补偿政策的效应为0.475。为避免样本选择问题,文章引入Kernel内核匹配法得出平均处理效应为0.783。两方法均支持补偿政策有效的结论。最后,为考察生态补偿绩效影响因素,对补偿政策组样本进行面板回归并与全样本回归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行政区划与财政赤字占比分别在1%水平上显著,且财政赤字占比效应为正。由于现阶段生态补偿政策依然包含过多行政色彩,所以第二产业占比、林业占比、人均GDP等经济因素只有人均GDP在10%水平上显著。另外,通过年份时间变量的引入,考察了各年平均生态绩效的变化情况,并发现政策效应在逐渐趋于收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
[Abstract]:Since the 1990s, a larg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based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ject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 is also advancing.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xploration of mechanism, the compensation object, the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ompensation fund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post-compensation stage,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compensation projects, especially the lack of standard economic paradig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putting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y introducing entropy method, tendency value matching method, panel data regression method and other economic techniques. Taking the fiscal proj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eastern Liaoning mountain area as a case, the paper calculates and compares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27 counties with similar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status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the counties are policy impact counties, but there are also such as Qinghe, lighthouse, Gongchangling compensation county ecological performance has not been greatly improved; By comparing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compensation policy group, non-compensation policy group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divis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ompensation policy and administrative ownership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ecological performance, and the panel regression method is used to control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fter tim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and existing stock of forest resources, the effect of compensation policy is 0. 475. In order to avoid the problem of sample selection, the Kernel kernel match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get the average processing effect of 0.783. Both method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mpensation policy is effective. Finall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erformance, the panel regression of compensation policy group sample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full sample regression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fiscal deficit is significant at 1% level respectively, and the effect of fiscal deficit ratio is positive. Becaus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still contains too much administrative color at present, the ratio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forestry and GDP per capita is only 10% of the per capita GDP.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year time variable, the change of the averag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each year is investigated,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policy effect tends to converge gradually, which confirms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compensation policy from another angl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跨区域水环境整治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辽河为例”(编号:70973013) 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辽宁东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编号:12C004);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辽宁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编号:14C029)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与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5lslktzijjx-10)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蒋爱军;饶日光;闫宏伟;蓝成云;柯善新;;国家级公益林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3年03期

2 吴水荣;顾亚丽;;国际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世界林业研究;2009年04期

3 张来章;党维勤;郑好;王天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及实施效果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3期

4 李静;彭飞;;出口企业存在工资红利吗?——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12期

5 秦艳红;康慕谊;;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4期

6 张宝林;潘焕学;秦涛;;林业治沙重点工程公共投资绩效研究[J];资源科学;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EH Yu-min;智颖飙;路战远;郭喜;王再岚;Emmy Komada;;中美在城市水源地供水过程中生态补偿的差异性(英文)[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母学征;郭廷忠;;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3 杨希;周圣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4 白燕;;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财政生态补偿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1期

5 饶日光;;关于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王兵;任晓旭;胡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差异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刘嘉尧;吕志祥;;美国土地休耕保护计划及借鉴[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8 刘兴元;尚占环;龙瑞军;;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与补偿方案探讨[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9 杨莉;康国定;戴明忠;刘宁;陆根法;;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理论初探——兼论江苏省与周边省市的环境冲突与合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10 张峰;;基于产权残缺理论的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钊;杨利雅;;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丁学坤;;泛珠三角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学探讨[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4 桂小丹;;国内外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综述[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廖文梅;孔凡斌;;基于排污权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彭诗言;中国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洪冬星;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管志杰;森林认证效应及政府的政策选择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冯思静;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8 戴伟辉;中国环保产业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怡;环境规制有关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云文;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菲菲;流域内产业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丽华;生态补偿法的产生与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韩凌芬;流域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莎;云南省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区划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6 常芳;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谢静;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白宇;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晓蕾;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常晶晶;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潇;张政民;姚桂蓉;陈年来;;生态补偿概念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2 郑群峰;王迪;阚大学;;中国政府投资挤出(挤入)效应空间计量研究[J];财贸研究;2011年03期

3 李红涛;党国英;;我国工资决定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熊鹰,王克林,蓝万炼,齐恒;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5 于洪霞;陈玉宇;;外贸出口影响工资水平的机制探析[J];管理世界;2010年10期

6 张建伟;;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王永丽;李菁;;金融危机下的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基于广州市百家企业的调查[J];管理世界;2011年04期

8 杨娟;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化设计[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李克国;;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娄洪;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包含一般拥挤性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J];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卿;靳乐山;;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04期

2 张淑翠;;探析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的相关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1期

3 刘春江;薛惠锋;王海燕;杨养锋;;生态补偿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4 蔡邦成;刘庄;庄亚芳;;生态补偿的管理与调控政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5 张建肖;安树伟;;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远;严岩;吴钢;赵景柱;;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试点进展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9年10期

7 蔡邦成;庄亚芳;刘庄;王向华;;生态补偿的管理与调控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8 陈治斌;;“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探讨[J];学习月刊;2009年08期

9 陈治斌;;建立生态补偿激励机制 建设“两型社会”[J];城乡建设;2009年05期

10 王雅丽;刘洋;;强化金融支持 推进生态补偿[J];浙江金融;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2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6 孔志峰;生态补偿:不可忽视的责任[N];国际商报;2009年

7 记者 宋时飞;《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记者 买天;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N];农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尔德;区域性草原生态补偿定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魏家锋;神农架特色产业发展受益生态补偿[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4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刘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陈孜;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葛丽燕;流域阶梯式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2年

5 张慧;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薛友;苏州生态补偿评估[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二光;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何欣;西南山地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张建肖;陕西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闫伟;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8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38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8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