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知识溢出价值论

发布时间:2018-06-03 13:49

  本文选题:知识溢出价值论 + 知识价值论 ; 参考:《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02期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传统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时代产物,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突破。知识溢出价值论是指知识溢出的接受者(价值主体)利用溢出知识(价值客体)进行模仿创新所创造的价值,或者是知识溢出的接受者利用溢出知识所节约的与RD投入相当的研发成本。知识溢出价值具有价值量的递增性、价值决定的独特性、价值量计量的复杂性和价值实现的非让渡性等独特的特征。知识溢出价值创造一方面取决于知识创新者创新知识的创新性与经济适用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知识溢出价值主体吸收、消化与模仿创新能力。知识溢出价值论的提出融合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精髓,知识溢出价值论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知识价值论的超越与升华。
[Abstract]:The theory of Marx's labor value is the product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value is the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spillover recipients use the spillover knowledge to save the R & D cost equivalent to the RD input. The value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has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value, the uniqueness of the value decisi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value measurement and the non transferability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 depends on the innovators' innovation knowledge. Th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applic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depend on the absorption of the value subje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ability to digest and imitate the innovati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s the essence of Marx's theory of labor value and the theory of new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theory of valu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f value of labor, and the excess of the theory of value of knowledge. The more the sublimation.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基金】: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精品课程“统计学”的资助
【分类号】:F0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范领进,刘玉国;知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J];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06期

2 桁林;从“劳动价值论”到“知识价值论”[J];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01期

3 邬q;信息价值论纲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王久华;知识价值论——知识经济学的核心理论[J];学术研究;1999年03期

5 李灵燕,何炼成;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评析知识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立平;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凯,戴军;再论研究与开发费用[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1期

2 艾娇;张晓青;;山东省知识溢出的时空特征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易培强;知识价值论探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4 刘玉珂,龚维华,冯慧春;知识价值论观点述评[J];湖湘论坛;2000年01期

5 林绪强,徐继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高R&D资源利用水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9期

6 刘凤朝,刘则渊;关于知识产权评估的几点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12期

7 刘伟章;余平祥;方永美;吴春胤;;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薪酬探析[J];科研管理;2007年S1期

8 顾元勋;石颖颖;肖忠东;;价值实现特征驱动的知识产品分类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4期

9 林郁;知识经济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三明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S3期

10 费广英;知识价值论观点述评[J];天中学刊;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剑英;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范领进;知识价值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邬伟娥;知识转移视角的大学学术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乔均;基于马克思主义市场价值理论的品牌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搏;基于知识价值理论的知识交易及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梁宗经;中国经济增长动因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彭连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机制及溢出效应测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樊利钧;基于资源共享的价值网企业合作创造价值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出政策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刚;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刘荣材;论劳动与价值创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亦男;合并高校人力资本的融合增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庞娟;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钰;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7 杨玲;区域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维;中国区域文化资本的测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琛;创业知识溢出理论与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文仙,韩福荣;三缺口模型:对双缺口模型的修正──对中国利用外资行为的合理解释[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5期

2 王立平;彭继年;任志安;;我国FDI区域分布的区位条件及其地理溢出程度的经验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3 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年03期

4 王立平,龙志和;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5 巩建华;知识经济中的价值理论[J];经济学家;2001年04期

6 李罗力;“新经济”价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7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8 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9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10 王立平;吕民乐;;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J];科学·经济·社会;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兆刚;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继国;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驳“知识价值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张锋会;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价值论”还是“劳动价值论”[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李今朝;从劳动价值论到知识价值论[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欧定余,潘志强;知识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11期

5 李寿彭;浅析知识与“知识价值论”[J];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05期

6 董旗,陈绍友;也论知识不能创造价值[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宝儒,白剑;知识价值论初探——兼论价值理论的发展轨迹[J];财金贸易;2000年11期

8 崔士民;;对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李翠梅;;试析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郭华,李雨燕;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新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志;;新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成庆生;;21世纪“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洪灏;;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几点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吉清;刘明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孙宇晖;;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许有伦;;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凌云;;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特征及其发展[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9 许有伦;;怎样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志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劳动属性与劳动价值论初探[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君;加深对劳动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3年

2 笛清;《走出千年学术迷宫》创新解读劳动价值论[N];光明日报;2006年

3 潘叔明;劳动价值论历史地位(十五)[N];福建日报;2002年

4 冯子标 焦斌龙;劳动同质性的假设是劳动价值论走不出困境的根[N];发展导报;2002年

5 记者 杨光;再看劳动价值论[N];中国财经报;2001年

6 梁正 王胜强;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劳动价值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7 ;劳动价值论研究热点综述[N];北京日报;2002年

8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蔡继明教授;如何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9 陈享光;深入讨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问题[N];人民日报;2002年

10 广东省委党校 郑志国;劳动价值论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N];发展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罗惠平;劳动价值论及博弈论在企业技术人力管理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曹亚雄;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D];武汉大学;2003年

4 姜通;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的艺术品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乔均;基于马克思主义市场价值理论的品牌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玉龙;最优课税问题研究——劳动价值论的观点[D];厦门大学;2002年

7 郑文范;科技进步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D];东北大学;2001年

8 梁玉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孙志伟;论公有制企业的性质、权利体系、目的及其实现形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武永祥;基于价值理论的住区开发和谐整合及效率提升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磊;拉卡托斯“硬核—保护带”视域下劳动价值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郭玲;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关争议问题的认识与思考[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宋锋华;正确理解和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D];新疆大学;2004年

4 赵锦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5 刘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法经济学思想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月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D];渤海大学;2012年

7 李接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曹宇鹏;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曾世宏;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劳动价值论及其发展与应用[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周万贺;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73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73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