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有机构成与城乡收入差距
本文选题:资本有机构成 + 城乡差距 ; 参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省际1978-2007年资本有机构成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有机构成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即期,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中期,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资本有机构成解释了城乡收入差距变化20%—30%的部分。同时,论文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及部分代表性省份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差异,并提出了简短的政策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between 1978 and 2007. On this basis, using panel data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t present, higher organic capital composition can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medium term, higher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will enlarg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 higher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will wid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explains the change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y 20% to 30%.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ange of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in east, middle, west and some representative provinces of our country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uts forward some brief policy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F045.9;F124.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嫘;方天X;;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03期
2 梅迪;周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白雪瑞;;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成因及建议[J];学习与探索;2006年04期
4 彭岚;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成因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刘文勇,李咏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城镇化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4年05期
6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7 毕先萍,李正友;制度变迁、结构变迁与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红叶,郝枫;资本永续盘存法及其国内应用[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2 李平;钱利;;进口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年06期
3 陈刚;尹希果;付翔;;经济转型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路径变迁(1980~2002)[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6年02期
4 林勇;张宗益;;经济权利禀赋与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5 官升东;;国家意愿与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基于陕西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6 洪传春;许文兴;;福建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8 刘传哲;王艳丽;;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区域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6期
9 李平;刘建;;FDI、国外专利申请与中国各地区的技术进步——国际技术扩散视角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7期
10 王欣;赵进;;江苏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王博;;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1978-2004[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兴;;经济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4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卫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2 王春岭;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樊潇彦;经济增长与中国宏观投资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何奕;上海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侯丽薇;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何元庆;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D];浙江大学;2006年
7 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吴桂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志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同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阳佳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传春;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2 张璐;中国区域间资本的流动性和流动效率实证分析(1979-2004)[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蔡枚杰;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李志伟;河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1978-2004[D];河北大学;2006年
5 李书娟;FDI、R&D活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张科;贸易强国、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翟颖;辽宁省经济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8 刘林;高等教育对江苏经济增长率贡献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汪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形成、产出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
10 张军;全国及各省经济增长差异研究(1978-2003)[D];山东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2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3 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年04期
4 廖楚晖;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4年12期
5 黄泰岩;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特征及其调节政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6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7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8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9 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10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征学;;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基本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4期
2 严赛虹;;浙江兰溪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8期
3 徐乔;;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文献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边燕燕;;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就业市场[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5 张中锦;;金融发展效应、收入增长与城乡差距[J];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04期
6 刘加吉;;湖北省城乡差距程度的分析[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侯翱宇;;城乡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社会投资和居民收入对城乡消费结构影响的差异——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年18期
8 任玉岭;;推进“均衡发展”[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16期
9 刘之沛;;绿色吉安的发展之路[J];西部大开发;2011年05期
10 周天勇;;中国:警惕失业增加造成社会不稳[J];港澳经济;199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素洁;;正视城乡差距 加快统筹步伐[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许海玲;聂专;;我国城乡统筹利益协调中制度创新与对策[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金辉 孙韶华;社科院专家:当前社保体系无助于缩小城乡差距[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巫山县县长 何平;深入实施“四动”战略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N];重庆日报;2011年
3 记者 刘新海;机制创新缩小城乡差距[N];阿勒泰日报;2009年
4 早报特约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新生;小产权房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契机[N];东方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秦维;这里看不到“城乡差距”[N];团结报;2010年
6 洪巧俊;农民工工资刚性标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N];中国社会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凤云;人才,离农村还有多远?[N];农民日报;2010年
8 ;城镇化:不只是让农民进城[N];深圳商报;2005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尤炳君邋本报通讯员 杨书强;“现在是市民羡慕咱!”[N];德州日报;2008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衡量县市发展 更重社会和谐[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永民;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杜漪;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3 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4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5 李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殷际文;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陶珍生;我国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曹伟;城乡统筹发展下区域土地精明利用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锋;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曹晖;信息化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霞;城市偏向政策视角下我国城乡差距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于士甲;基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芳;城乡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范建双;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型城市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张凤兵;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杨一鸣;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
7 刘策;基于交换权利视角的我国城乡差距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杨林涛;广东省城乡差距程度与趋势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李晓宇;农民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10 张燕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效应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3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7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