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研究评析
本文选题: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参考:《经济纵横》2013年01期
【摘要】:多年来,学术界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争鸣,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一是主张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关系或新的生产关系。二是认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是认为生产力自身会发展,有自己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梳理并评析了这些观点,认为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主张以生产力多要素论取代二要素论或三要素论,从而更加全面地揭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Abstract]:Over the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onducted many studies and debates on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forming three main viewpoints: the first is that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or the new ones. The second is that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third is to think that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mselves will develop and have their own internal power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bs and comments on these viewpoints, holds that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advocates replacing the theory of two elements or three elements with the theory of multiple elements of productivity, thus revealing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more comprehensivel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14.1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品越;;劳动与交往:创造人类历史的经纬线[J];哲学分析;2011年03期
2 王晓升;;个人活动抑或社会结构?——马克思历史观中的观察者视角与参与者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3 蔡玲;;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倪志安;;论从实践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乔瑞金;李瑞艳;;试论安德森的“类型学”唯物史观思想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6 杨金洲;;论唯物史观与个人尊严的内在关联[J];江汉论坛;2011年06期
7 王晓升;;哲学或实证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热讨论之后的冷思考[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8 丁行彦;郑显芝;叶龙娜;;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系统性及其现代价值[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魏兆和;;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J];前沿;2011年14期
10 万绍和;;论阶级分析法视角下的社会历史发展动力[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佐友;;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暨生产力流动与重组研讨会学术讨论观点综述[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2 张占耕;;依靠创新 推动生产力 向新的高度发展——市生产力学会举行信息交流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刘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逻辑关系——不同分析框架的比较和新框架的提出[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毕建军;;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伟;;科恩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分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赵志斌;;唯物历史观的胜利[A];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C];1993年
7 ;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纪要[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8 ;评选委员会委员名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9 ;中国生产力学会历届年会资料[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10 张占耕;;生产力科学的基本原理与“三个代表”的思想——市生产力学会召开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军 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完善生产关系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山东 周长刚;浅析生产关系两层次[N];学知报;2011年
3 徐圻;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N];贵州日报;2006年
4 文魁;要多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产关系问题[N];贵阳日报;2006年
5 常修泽;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自身解放发展的互动[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吴英;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孙伟平;信息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庞元正;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06年
9 李瑞环;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N];人民日报;2005年
10 余世英;哲学是思想解放的理论先导[N];潮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2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王国富;现实的历史的有限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士文;创新实践社会发展动力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7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8 孙爱军;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彦伟;表象与询唤[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成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论社会历史进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邢玉红;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丽威;跨越设想引发的社会历史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董玲;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中国传统和合社会观之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陈琳;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哲学意蕴[D];辽宁大学;2011年
6 王莉莉;论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齐向英;科学·技术·生产力[D];苏州大学;2004年
9 李文鹏;论分工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方法论意义[D];广州大学;2007年
10 张开显;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7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8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