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碳生产率的经济学背景及其内涵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22 07:57
【摘要】: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而碳生产率能够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不仅是低碳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碳生产率。目前关于碳生产率的研究主要侧重实践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因此,本文从碳生产率的经济学背景、经济内涵、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低碳经济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Abstract]:At present,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regar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deal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w-carbon economy is an economic model based 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low emission. On the one hand, it shoul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productivity can combine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organicall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theory of low-carbon economy, but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egree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key to developing a low-carbon economy is to improve carbon productivity.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carbon productivity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level, lack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background, economic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productivity 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actice of low-carbon economy.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75)“转移排放、碳关税对中美经济的影响及策略研究—基于CGE模型的实证分析”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1457202D-24)“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2 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中国市场;2010年11期

3 毕秀水;经济增长理论生态要素的缺失及其重构[J];学习与探索;2004年06期

4 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2 姜国刚;刘强;陈晶;;从主流经济学角度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2007年07期

3 邓绍云;邱清华;;浅论经济全球化与低碳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China's Voluntary Mitigation Target and Road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5 王爱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2011年06期

6 陈飞;诸大建;;城市低碳竞争力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4期

7 简盖元;王灿雄;冯亮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8 孔令英;;生态产业——绿洲经济新增长点[J];当代经济;2008年02期

9 刘琦;;低碳经济发展中提升资源开发监督实效的途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2年07期

10 江正平;张伟;雷亮;;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邓军;王胜利;;低碳交通规划的指标体系研究——以石家庄正定新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卫红;;低碳社会的产品生态设计立法:欧盟经验借鉴[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3 王爱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4 李芬;于文金;张建新;朱凤琴;胡景高;;我国能源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初探[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5 张怡萌;胡国成;;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王先甲;张柳波;;低碳约束下实验区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王盼盼;;低碳消费相关热点的研究综述[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宋德勇;王萱;;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一清;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苏礼华;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梁红;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邓志茹;我国能源供求预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张丽峰;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邵权熙;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王贵明;产业生态问题初探[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蕊;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温小青;低碳小城镇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于曼;炎陵县“碳足迹”分析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戴X;低碳理念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为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娟;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经济新区碳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杨小波;低碳经济下半导体企业的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1年

7 彭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常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高志敏;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王鹏;能源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安华;;中国电力工业节能降耗影响因素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年06期

2 何建坤,刘滨;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J];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3 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年01期

4 ;How Will China Move towards Becoming a Low Carbon Economy?[J];China & World Economy;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荣刚;农业污染的由来、危害与内涵[J];当代生态农业;1999年Z2期

2 江红,陶宏;“环境心理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环境;2001年01期

3 陈飞星,徐镔镔;环境意识内涵与环境教育目标[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7期

4 陆上岭;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再认识[J];污染防治技术;2002年01期

5 崔晋豫,张泓,李承来,丁峰;环境心理学的几个问题[J];城市问题;2004年04期

6 王玉宽,孙雪峰,邓玉林,彭培好,范建容;对生态屏障概念内涵与价值的认识[J];山地学报;2005年04期

7 刘晓丹;孙英兰;;“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6年06期

8 吕君;刘丽梅;;环境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J];生态经济;2006年08期

9 夏传勇;叶文虎;;“可持续生产”与“清洁生产”内涵辨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10 赵清;张珞平;陈宗团;崔胜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桂小丹;;国内外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综述[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江虹;尹华;彭辉;叶锦韶;秦华明;何宝燕;张娜;;J菌对BDE209的好氧降解特性及其降解机制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李斌;李娜;;我国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4 李岩;蒋继志;马平;刘翠芳;;细菌降解农药研究新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白向玉;张辉;刘汉湖;裴宗平;;某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6 季民;张亮;金洛楠;;光电催化氧化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薛晓光;张振风;;河津市环境空气中苯并芘(BaP)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杨勇;张瑞英;孙喜娟;胡满银;高香林;;影响电除尘器总体设计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刘晗;;论大辽河水质监测中总磷值的影响因素[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10 范修远;倪海燕;李志红;;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金南;环境政策评估推动战略环评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刘颖昊 刘涛 丁晓 黄志甲;钢铁联合企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措施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4 付云霞 李清平 尹明泉;青岛划定垃圾填埋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记者 孙滨邋通讯员 崔伟;武汉公示14家不达标企业[N];湖北日报;2007年

6 记者 蔡忠仁 通讯员 詹湖强;锅炉烟气半干法脱硫项目列入“863”[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记者 殷巨宝 通讯员 邢石兰;江苏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N];中国矿业报;2011年

8 李冰 高杰;规划环评为太湖旅游发展指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记者 于猛;西气东输水土保持工程通过验收[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张国洁;巴林右旗调整饮用水源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玉妹;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郭平;长春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战平;太湖水体中的胶体态痕量金属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马洪亭;医疗废物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刘克;北京市典型河湖再生水补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娄保锋;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效应及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4年

8 盖美;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涂传青;金属铁与电解法还原难降解有机物反应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胡美琴;在华跨国公司生态环境管理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保峰;胡敏酸与锌、镍及锌—镉离子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郭飞;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D];同济大学;2006年

3 涂卫峰;生物垃圾厌氧发酵的原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仲旭;复合型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万成;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陈赛楠;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对纤维板加工废水的絮凝处理[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孙宇;太湖地区芦苇湿地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D];扬州大学;2005年

8 罗薇;海上石油平台附近油膜光亮带的形成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9 原佩佩;阿拉善右旗生态环境评价及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金香琴;长春地区不同湖泊(水库)叶绿素a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96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96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e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