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起点认识的和谐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Abstract]:The ga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rationality and human nature and the economic reality has formed a huge obstacl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o it is imperative to realize some changes. From the view of the four core fields of economic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harmony, namely altruis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armonious manage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has a uniqu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ssential law of human nature. Form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analysis of the optimization model considering the subjective utility of the participants shows that the extended rationality with feedback effect is the logical cor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altruistic strategy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group rationality and necessary institution on this basis provides the path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D616;F0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桂拉旦,李具恒;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论纲[J];中国软科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强;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可持续发展及其资源有效利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李群;基于资源流动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何永贵;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4 刘玲利;科技资源配置理论与配置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罗仲平;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勇,张二震;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2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3 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罗守贵,曾尊固;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2002年01期
5 马骁,徐浪;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东西部之比较[J];经济学家;2001年02期
6 李具恒,李国平;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的西部发展战略新模式[J];开发研究;2004年06期
7 李具恒,李国平;区域经济广义梯度理论新解[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5期
8 李具恒,李国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整合与创新——基于梯度推移理论内在机理的扩展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李具恒,李国平;西部可持续开发的逻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袁礼斌,刘海军,沈正平;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方栋;刘九周;;进一步促进中国政党关系和谐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7期
2 李玉刚;;优化综合环境,构建和谐新疆[J];世纪桥;2011年11期
3 刘镭;;中国模式和谐发展论——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考量[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杨月如;;构建和谐社会: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J];求知;2005年02期
5 ;经由和谐发展走向地区稳定:新世界格局中的俄罗斯与中国——“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俄中分组讨论用提纲[J];俄罗斯研究;2011年04期
6 吴楠;;当代视野中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5期
7 唐霄峰;;“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年04期
8 徐海燕;;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J];金融经济;2005年08期
9 陈敦山;;论西藏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丹;;共叙姐妹情谊——海峡妇女论坛在厦门隆重举办[J];两岸关系;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海波;;建设社会主文和谐社会的建议[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2 李贺林;;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陈洪涛;;从系统的角度看毕节试验区的和谐发展[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4 全宜松;;中国的和谐发展与国际新战略[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孟姝tq;;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6 董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7 曾淼;;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贵州[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蔚;乔阿妮;王玉霞;;论人的精神需要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9 郝立新;王雪冬;;略论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发展的内在规律[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剑雄;;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和谐发展[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潞城市委书记 桂正平;和谐发展看长宁[N];长治日报;2008年
2 石政伊邋董学宏;完善工作思路 强化工作措施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N];淄博日报;2008年
3 邛宣 洪继东;和谐发展 阳光普照社会每一角落[N];成都日报;2008年
4 本报评论员;以人一己百精神 实现和谐发展[N];山西日报;2008年
5 YMG记者 孟宪臣 通讯员 徐向东 杨泽 张莉;共谋大业 和谐发展[N];烟台日报;2008年
6 祁贵作者系市委宣传部主任科员;和谐发展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N];朔州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赵津 任勇 汪伟 姜凝;满怀信心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 全力推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N];天津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世鹏 通讯员 黄帮献;垦利政协 履职为民奏响和谐发展新乐章[N];联合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原玉苗 牛晓峰;和谐发展:夯实小康基础[N];人民代表报;2009年
10 记者 武珍;山西省政协全会上委员热议和谐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周小毛;和谐稳定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健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阮文泰;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王科;和谐视野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董树彬;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谢璐妍;胡锦涛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彩良;基于熵理论的和谐社会评价与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严振书;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杨坤;实践思维方式视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鹏;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4 高宝辉;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5 韩晓慧;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6 赵志伟;邓小平公平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王雪燕;论党际和谐[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0年
8 孟庆华;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及和谐社会的建构[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任星;契约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人权建设探讨[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97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9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