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剩余价值学说史》中的资本逻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前提性批判

发布时间:2018-10-26 06:29
【摘要】: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Abstract]:Throug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reveals that the existing social relations of capitalism are created in the historical movement and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through people's perceptu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by revealing the secret of capitalist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surplus value, Marx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capital is the perceptual expression of private property movement, as a kind of social relationship, its generation is historical; As the accumulation of abstract labor, its vitality lies in continuous self-proliferation and expans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general view is that capitalism has entered the third stage of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late stage of capitalism, the consumer society has arrived, Marx's production determinism can not justify itself.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essentials of Marx's criticism of capitalist materi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reinterpret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rx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by criticizing the provisions of the economic category of "material production", reveals that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apitalist society is stipulated by production. The premise of its existence is that capital, as an abstract social power, governs the concrete living labor, the labor force and the working conditions are separated, and the national economist logically, abstractly expresses the real relationship in reality. The reality with social-historical rules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n eternal law of nature. Marx further points out how the existing relationship of capitalism falls into the "scaffold" of production compulsion, and how capitalist production coercion, demand coercion and consumption compulsion are intertwine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基金】: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创新基地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 上海市重点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B103) 中山大学211三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重构研究”的资助
【分类号】:A811;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吴晓明;;《精神现象学》的劳动主题与马克思的哲学奠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胡绪明;;论阿多诺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维度[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6 沈湘平;;回到整体的历史科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李喟君;;从《提纲》的存在论维度看“解释”与“改变”之间的张力关系[J];长白学刊;2006年06期

8 白刚;吴友军;;“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教条——评德拉-沃尔佩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解释及困境[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9 孙玉锁;;黑格尔哲学的努力与崩解及其意义[J];沧桑;2007年06期

10 王虎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双重含义论质疑——与姜启渭先生商榷[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廷国;;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重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张盾;;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可真;;生活论——哲学的后现代形态[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户晓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之规定性的存在论基础批判[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7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胡绪明;;评阿多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路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明艳;;马克思问题意识与个人真正自由追寻场域的转变——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有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3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丽芬;艺术生成于存在[D];武汉大学;2005年

5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6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7 蔡剑锋;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6年

8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9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2 褚小山;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3 童根兴;北镇家户工:日常实践逻辑与宏观政治经济学逻辑[D];清华大学;2005年

4 李牧舟;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与黑格尔历史哲学[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叶一萌;真理与艺术[D];厦门大学;2006年

6 李成季;论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及其超越性[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施锐;“形态学”视域下的歌德文艺美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陈宁;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审美维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崔明;漫谈艺术创作与自由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禚丽华;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仰海峰;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合法性问题——评朱宝信先生近年来的马克思哲学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2 段忠桥;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重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段著名论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鲍刚毅;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特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J];探索;1989年01期

4 丛大川;马克思哲学的现代诠释[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06期

5 沈连元;;澄清《导言》的两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04期

6 宋才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形成溯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陈绍山,方敏;凸显人文关怀的马克思哲学实践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4期

8 朱宝信;主题综合式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思维方式论[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9 周志山;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缘由、根据和方法[J];江汉论坛;2002年10期

10 沈玉梅;;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初创历程[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耕;;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主题和体系特征的再思考[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户晓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之规定性的存在论基础批判[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4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5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刘福森;;从本体论到生存论——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亮;;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成:一种知识社会学审理[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8 赵敦华;;马克思为什么选择唯物主义[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忠;;在马克思本人那里,有几个形态的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形态学“原生形态”研究的一点思考[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威廉姆L.迈克布莱德;;2007马克思哲学的相关论题[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胡为雄;科学对待历史遗产推进哲学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2 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年

3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孙麾;学术界研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1年

5 贾高建;唯物史观的经典思想[N];学习时报;2002年

6 ;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N];光明日报;2002年

7 姜国峰;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信仰观[N];吉林日报;2008年

8 肖国忠;《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著作[N];光明日报;2008年

9 余永跃 陈曙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解读[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卫兴华;也谈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波;马克思人本心理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兵;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包庚;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哲学革命路向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海英;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统观[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艳涛;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刘伟;马克思的自由概念[D];南开大学;2009年

9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孙成竹;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肖;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冲;马克思理论对近代人道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梅;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韩鹏;论马克思关于道德与幸福在实践中的统一[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一衡;主体问题的困境与马克思的突破[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t,

本文编号:2294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94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1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