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尾效分析
[Abstract]:The direct result of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is an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the "tail effect" hypothesis of Romer economic growth, the carbon emission tail effect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 tail efficienc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0.004 769, which is larger than tha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lightly smaller than that of land and energy.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mitigate the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and that the less mobile resources are, the more likely they are to constrain economic growth. The tail 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s on economic growth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growth rate of labor force and the elasticity of carbon emissions output, and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capital.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物期权条件下的公共资源交易问题研究》((08BYJ06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区域性碳交易平台的系统研究》(11YJAZH084)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基于多目标约束的碳减排路径及政策研究》(CXLX11_0508)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坤荣;李影;;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尾效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2 谢书玲;王铮;薛俊波;;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3 崔云;;中国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尾效”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11期
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雷鸣;杨昌明;王丹丹;;我国经济增长中能源尾效约束的计量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5期
6 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昌龙;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林海波;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李彬;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叶樊妮;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核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周小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徐建荣;转型期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杨爽;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适配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周力;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谢兰云;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王宪勇;DSGE框架下的中国经济波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皓;投资与就业的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剑星;人力资本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玉萍;转型期宁波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D];宁波大学;2009年
4 苏文明;人力资本、R&D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肖小爱;基于DEA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李俊丽;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质量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余翔;FDI利用效率与地区差异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铮,郑一萍,冯皓洁,李丽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安全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5期
2 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1期
3 薛俊波,王铮,朱建武,吴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4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5 杨宏林,田立新,丁占文;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J];系统工程;2004年03期
6 刘耀彬;陈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尾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7 谢书玲;王铮;薛俊波;;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8 朱跃中;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现状分析——刍议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72期
9 崔云;;中国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尾效”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11期
10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2 洪芳柏;;低碳经济与温室气体核算[J];杭州化工;2009年01期
3 梁经纬;;技术范式的转化与低碳经济发展[J];知识经济;2009年17期
4 周锐;;低碳经济的环境立法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01期
5 本刊编辑部;;解振华: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J];创新科技;2009年09期
6 杜夏芳;姚远;;陶瓷行业如何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J];陶瓷;2010年07期
7 何建坤,刘滨;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J];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8 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年02期
9 李凯;聂志平;;论“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环保法制建设[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7期
10 王璞;殷陈君;;绿色设计对低碳经济的意义[J];消费导刊;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杪;田欣;杨亮;;中日碳排放模式比较与日本低碳发展政策借鉴[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董会娟;张智勇;李晓娴;薛冰;;基于IPCC方法的区域碳排放研究—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3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逯承鹏;陈兴鹏;张子龙;;西北河谷型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分解分析——以兰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卢珊;;经济危机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贵松;陈建成;陈秋华;;森林旅游业低碳化探讨[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9 王大全;;“京都议定书”“低碳经济”与二氧化碳绿色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10 王大全;;“京都议定书”“低氐碳经济”与二氧化碳绿色化[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欣;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贸易报;2009年
2 周兆军;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商务时报;2009年
3 记者 冯洁;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5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7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8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9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10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谷秀华;长春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机制与调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慧儒;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范静;国际碳排放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高海燕;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及减排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一帆;成都市机动车碳排放量计算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何慧慧;东亚地区垂直分工背景下中国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滢;开放经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陈向涛;我国2020年碳减排承诺实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亮;基于LCA模型的工程项目碳足迹评估实证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51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5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