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理论到数据:实证宏观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进
[Abstract]:The model is an iconic achievement of empirical macroeconomic research, which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ausality of economic system, and focus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croeconomic shocks. In the early stage,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al equation explained and predicted the macroeconomic phenomena from the economic theory, but the results in predicting the real economy were not stable, so it was criticized by the theorists. On the basis of pointing out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methods, Sims puts forward a model based on objective data, which breaks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economics and becomes the classical method of causality analysis in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And won the 2011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in macro-economic measurement method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the model and its evolution path.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期条件下Beta系数时变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71073067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碳金融机制与制度安排:低碳经济的支撑框架研究”,项目编号:10AJL0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风险生成机理与政策应对路径选择”,项目编号:11JJD790010
【分类号】:F0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维卡;辛勤探索微宏观经济理论的硕果——《当代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评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2 乃力木;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实践[J];科学管理研究;1998年06期
3 陈实;当前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面临的困惑[J];天府新论;1987年04期
4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科片形势分析小组;关于宏观经济理论史的若干考察[J];财贸经济;1991年10期
5 蔡培钦;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浅探[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张曙光;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和趋势[J];财经研究;2002年01期
7 陶业群;;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初探[J];魅力中国;2009年19期
8 蔡培钦;当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对我们的启示[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年12期
9 孙艳霞;;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与我国现实实践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3期
10 杨云龙;刘伟;;历史的多维的中国宏观经济理论建设——中国宏观经济理论讨论会评述[J];经济研究;198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俊;;收入分配对经济危机的作用机理及其警示——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第一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基础[A];首都循环经济建设研究[C];2006年
3 刘长明;;和谐经济学论纲——发展和谐经济的对策建议[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竺致文;王洪礼;方文轩;;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周期模型的分岔行为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治海;;发展经济与生态效益[A];“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大北京’论文集[C];2004年
6 李慧明;王军锋;;物质代谢、产业代谢和物质经济代谢——代谢与循环经济理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邢芳芳;欧阳志云;杨建新;郑华;罗婷文;;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8 刘长明;;和谐经济学论纲[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9 李慧明;王军锋;;物质代谢、产业代谢和物质经济代谢——代谢与循环经济理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丁超;;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五次产业分类法探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及启示[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李义平;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演变及现实启迪[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2年
4 ;产能过剩条件下的宏观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2006年
5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 裴长洪;边学边思的《宏观经济》[N];经济日报;2007年
6 诸大建;罗根的熵定律与经济学[N];上海科技报;2008年
7 史晨昱;巴罗:或许就欠一个诺贝尔奖吧[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史晨昱;戴利:主流经济学的叛逆者[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林毅夫;中国经济学:机遇和挑战[N];文汇报;2007年
10 朱红伟刘园齐宇刘倩 李慧明 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循环经济要求制度建设与市场作用并重[N];中国环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平;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刘业进;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建军;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及其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4 云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与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任群罗;基于生态经济观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D];新疆大学;2006年
6 吴述松;自然资源租金、公共环境服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9年
7 邹璇;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09年
8 胡永平;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罗利民;农村水环境经济系统分析与决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黄盛华;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统一[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星;贵阳市乌当区生态[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2 何刚;基于熵理论的宏观经济系统波动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3 张啸;市场演化状态的判断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以荣;经济制度的配置结构及其效率分析[D];贵州大学;2006年
5 蔡宇;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里的多重均衡问题:一个文献综述[D];山东大学;2009年
6 鞠昊;经济学学说中的均衡:理论演进及本质[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7 初宁宁;经济危机及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佘波;产业共生体的生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9 张宏英;循环经济的实质及其具体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薇薇;区域产业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6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2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