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空间收入差距研究述评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patial income gap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orists and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patial economics, the externality of increasing returns on scale at the level of firms and industries gives firms a "collective rent", thu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actor income presents an endogenous imbalance.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spatial income gap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are reviewed, and then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 income gap are summarized.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社基金(2011SJB790013)“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范围经济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1YJC790208)“长三角范围扩大与空间重组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产业聚集视角下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2011M500094) 国家社科基金(11CJL065)“产业聚集的福利效应与我国区域福利均等化政策研究”
【分类号】:F06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改革;2003年03期
2 龚虹波,许继琴;国内外产业集聚政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4年10期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3年08期
4 刘世锦;关注与重视产业集聚问题[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04期
5 黄曼慧,黄燕;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述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刘月季;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7 郑巩固;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的对策探讨[J];厦门科技;2003年06期
8 邱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年09期
9 陈良运,巢宏;面向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研究[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07期
10 石培哲;产业集聚形成原因探析[J];经济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殷德生;;经济开放、资本流动与产业集聚[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王思涛;;公平与效率对话:维护社会公平[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3 洪银兴;;新经济的经济学分析[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郭熙保;;和谐社会的发展之路——从库兹涅茨假说谈起[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5 梁耿慧;;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6 贺振华;;相对收入、政治决策与经济增长——一个关于社会选择的政治经济模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陈锋正;;试用马克思贫困理论分析我国贫困问题[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兴罗;;论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及当代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心宇;;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大维;培育产业集聚机制[N];吉林日报;2003年
2 刘世锦;产业集聚 将决定产业竞争力[N];国际商报;2003年
3 杜贵阳(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力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N];中国改革报;2004年
4 王安沅(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收入差距源于何方[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财政政策跟踪研究》课题组;结构失调与收入差距[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胡双梅;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5年
7 本版编辑 蔡荣鑫 周天芸 徐现祥;实现对穷人友善的经济增长[N];广州日报;2006年
8 李东序;辨证认识和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N];学习时报;2006年
9 梁琦;空间经济学: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杜辉;论“后富机制”[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张海华;区域产业集聚演化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崔海潮;产业转移、世界制造中心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戴群;垄断竞争产业升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朱华友;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云;技术创新效率的经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7 钟春平;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吕宗耀;消费餍足性假设下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晓霞;FDI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岩梅;公平与效率的理论探讨及我国的政策选择[D];厦门大学;2008年
3 翁志明;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4 罗静;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实践[D];宁夏大学;2003年
5 王莉;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姜涛;社会资本累积状态及其对家庭福利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7 王红军;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谢卫军;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与产业集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玲玲;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分配理论与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昊英;组织的共同进化,集聚与区域经济[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40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4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