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启蒙呼唤一种后现代经济
[Abstract]:The rapid growth of GDP did not bring about the good vision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promised by liberal economists, but rather led to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ommunity, and the pervasiveness of nihilism. In order to break down people's worship of economic growth, transcend modern squeezed economy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first enlightenment characterized by individualism and imperialism towards nature. And on this basis to carry out the "second enlightenment" 1. The second enlightenment,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process and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imed at pursuing the "common well-being"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others, self-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starts from the position of respect for others. Call for a post-modern economy. The so-called post-modern economy is a kind of econom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community, an ecological economy, also a kind of sustainable economy and a happy economy. The post-modern economy helps us recover the sense of meaning, belonging and happiness that we have long lost in our lives.
【作者单位】: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
【分类号】:F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陈默,金艳滨;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6 高时阔;黎文丽;郭开选;赵青娥;;科技论文文体结构所体现的美学特征[J];编辑学报;2006年03期
7 薛富兴;新儒家: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王晚霞;“诚”就天地间——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2期
9 蒋业华;当代审美教育与“审丑”[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齐亚萍;论旅游的和谐之美[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5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7 黄铭;怀特海的创造性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D];浙江大学;2005年
8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蔡志强;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卢永和;“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文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艳;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6 冯柯;“空则有,有则空”[D];河南大学;2004年
7 王裕亮;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紧张[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绪才;“地之子”的诗性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计湘婷;后现代观的小学教师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侯新兵;新时期审美现代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兼论生态伦理的制度维度[J];哲学研究;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455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5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