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其空间计量分析
【图文】:
图12010年中国各省域生态效率水平四分位图Fig.1FourBitmapofChinaProvincialEcologicalEfficiencyin2010图22010年中国各省区生态效率Moran’sI散点图Fig.2Moran’sScatterDiagramofChinaProvincialEcologicalEfficiencyin2010图3基于rook一阶空间权重矩阵的LISA集聚地图Fig.3LISAClusterMapBasedontheRookFirst-orderSpatialWeightMatrix方面,选取人均受教育年龄来量化,根据各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的抽样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权重设定参照康继军等[20]的做法,分别设其受教育年数为0、5、8、11和14.5a。利用外资,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从而达到生态效率,用各地区外商投资总额来度量。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见表3。图4基于rook一阶空间权重矩阵的LISA显著性地图Fig.4LISASignificanceMapBasedontheRookFirst-orderSpatialWeightMatrix表3影响因素指标及数据来源Tab.3IndexofInfluencingFactorsandDataSource影响因素指标解释数据来源环污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TZZE)201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费征收(PWF)产业结构第
图12010年中国各省域生态效率水平四分位图Fig.1FourBitmapofChinaProvincialEcologicalEfficiencyin2010图22010年中国各省区生态效率Moran’sI散点图Fig.2Moran’sScatterDiagramofChinaProvincialEcologicalEfficiencyin2010图3基于rook一阶空间权重矩阵的LISA集聚地图Fig.3LISAClusterMapBasedontheRookFirst-orderSpatialWeightMatrix方面,选取人均受教育年龄来量化,根据各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的抽样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权重设定参照康继军等[20]的做法,分别设其受教育年数为0、5、8、11和14.5a。利用外资,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从而达到生态效率,用各地区外商投资总额来度量。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见表3。图4基于rook一阶空间权重矩阵的LISA显著性地图Fig.4LISASignificanceMapBasedontheRookFirst-orderSpatialWeightMatrix表3影响因素指标及数据来源Tab.3IndexofInfluencingFactorsandDataSource影响因素指标解释数据来源环污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TZZE)201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费征收(PWF)产业结构第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南昌航空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南昌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63015)“鄱阳湖地区生态资本、生态经济与金融生态空间耦合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研究” 江西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10YJ61)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1271) 江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0DR00404)
【分类号】:F224;F0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文继群;濮励杰;张润森;;耕地资源变化的空间计量及其驱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2 邱寿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3 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J];管理世界;2007年01期
4 田炯;王翠然;陆根法;;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效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5 刘永军;仲爽;刘庆华;;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在玉米灌溉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02期
6 陈武新;吕秀娟;;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年07期
7 陈傲;;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2000-2006年省际数据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S1期
8 邓波;张学军;郭军华;;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01期
9 黄和平;伍世安;智颖飙;姚冠荣;江民锦;周早弘;;基于生态效率的资源环境绩效动态评估——以江西省为例[J];资源科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文勇;李冬梅;;阿坝州三大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郑亮;蒋志雨;;铝粉厂粉尘爆炸危险性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J];安防科技;2009年08期
3 齐新安;朱祖林;;安徽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与发展态势的灰关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汪周生;;外部环境因素与合肥会展经济发展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王贵权;朱云鹃;;企业债券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丁玉玺;;安徽省科技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吴国锋;;基于二次插值的GM(1,1)模型在用电量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王辉;孙世群;熊鸿斌;;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灰色预测的研究[J];安徽化工;2006年04期
9 邱福林;穆兰;;广东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朱春江;唐德善;;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碧春;;灰色系统理论在建筑物变形分析中的应用[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尹春杰;孙洁君;张承慧;;一种新型的蓄电池组状态在线检测及故障预报算法[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李军亮;肖新平;毛树华;;灰色双层线性规划的粒子群解法[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戴文战;李俊峰;;图像边缘检测新算法及应用[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捷;李军亮;廖锐全;;非等间隔广义累加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应用[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俊峰;戴文战;潘海鹏;高金凤;;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图像去噪算法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俊峰;戴文战;潘海鹏;;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自适应图像去噪算法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8 戴文战;李燕;杨爱萍;;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Verhulst模型的改进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9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强;曾向阳;王曙光;李娜;;主元分析在水下目标特征选择中的应用[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魏光明;我国环境税收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昕;海洋灾害补偿基金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董凤娟;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峰;网络环境下单线列车运行图编制的优化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浪;公路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控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刘美玲;融合多元环境因子的水稻重金属污染水平遥感评估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慧;杏鲍菇优良杂交子的初步选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前江;我国香菇产业链的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文伍;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晓彬;新安井田瓦斯赋存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米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明;深井底板突水判别和预测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吴壮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顺岩;灰色系统理论在间歇式染色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智颖飙;王再岚;韩雪;王中生;邓自发;李红丽;;安徽资源环境绩效评估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3 汪朝辉,王克林,熊艳,许联芳;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4 诸大建;邱寿丰;;作为我国循环经济测度的生态效率指标及其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5 郭杰;欧名豪;刘琼;欧维新;;江苏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6 商华;武春友;;基于生态效率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8 熊鹰,王克林,吕辉红,许联芳;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9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10 赵小lN;代力民;陈文波;于大炮;周莉;;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显明;沈红云;;基于DEA模型的宁波工业生态效率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9期
2 李栋雁;董炳南;;山东省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0年12期
3 黄英娜,张天柱,颜辉武;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基础[J];环境保护;2004年08期
4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丁一;;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5 臧漫丹;高显义;;循环经济及政策体系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李滢;张晓华;杨春笋;;数据包络分析在生态效率计算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期
7 宋国华;刘晶;王志;王国栋;;产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阮平南;张彤军;;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J];新视野;2008年03期
9 刁晓纯;苏敬勤;;基于序参量识别的产业生态网络演进方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03期
10 诸大建;;循环经济深化研究的一个框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政;;高新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A];质量——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2 郑志忠;李定邦;;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及生态效率在生态工业园区构建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邱寿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4 李美丽;;循环经济——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趋势[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诸大建;;循环经济深化研究的一个框架[A];2008年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芮黎明;;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处理的辩证关系[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黄英娜;张天柱;颜辉武;;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基础[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傅和玉;;基于生态效率理论的循环经济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9 邱凌;李富华;江腊海;;四川省酿造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陈傲;;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2000-2006年省际数据为例[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风;标准推动园区生态效率持续改进[N];中国质量报;2010年
2 刘玉琢 宗伟东 本报记者 于宁;在产业链中掘金[N];吉林日报;2010年
3 左学美;武定县培强项目促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9年
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如松;低碳是一个渐进目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如松;把低碳社会作为发展的长远目标[N];山西政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侯国政;“神州第一开发区”驶入循环经济快速路[N];辽宁日报;2008年
7 记者 赵文娟 通讯员 徐奎;春晓园区着力打造循环经济试点园区[N];宁波日报;2008年
8 连月;大连开发区驶入循环经济快车道[N];宁波日报;2008年
9 张保;发展循环经济要防三个误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10 侯彦良;对煤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N];中国煤炭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世秀;黑龙江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邱寿丰;循环经济规划的生态效率方法及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3 易军;基于能值分析的高新区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杨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杜春丽;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李俊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状态评估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李小鹏;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及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陶阳;区域生态工业系统运行机制与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牛苗苗;中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10 庞艳桃;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帅;两型社会背景下企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张培;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工业园生态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张欣;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生态效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程远;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工业企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钟小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6 刘伟;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及其生态效率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7 肖娟;四川省工业系统生态效率及环境压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陈柏宇;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房地产开发风险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雪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10 庄静怡;环境政策、技术创新与陕西省工业生态效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26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2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