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北京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4 14:51
【摘要】:利用1999年~2009年北京市化石能源消费、生物质能利用和特殊工业生产以及各类植被面积数据,通过构建数量模型,分析碳足迹、植被固碳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碳足迹由1999年的1.4111×108tCO2增加到2009年的1.9945×108tCO2;同期植被固碳量由1.062×107t CO2增加到1.151×107t CO2;碳赤字逐渐由1.3049×108tCO2增大到1.8794×108tCO2;碳足迹密度由85.99tCO2/hm2增大到121.54t CO2/hm2;碳足迹强度持续降低,由6.48tCO2/104元降到1.64tCO2/104元;碳生态压力指数由13.29增大为17.33。碳足迹分析结果反映出北京市在碳循环方面的生态环境压力有持续增大的趋势。
【图文】:

足迹,北京市,赤字


β为校正系数,依据秸秆进入工业的份额(造纸、板材),,取值0.05;Cc为生物量与碳量之间转换系数,国际上常用的转化率为0.45和0.5,文中取值0.5;Pi为第i种作物的经济产量,主要为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等主要的农作物;Hi是其收获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Wi为经济产量的含水率;44/12为C转换为CO2的系数。1.3碳赤字与碳压力指数作者将碳赤字定义为碳足迹与植被固碳量的差额,碳压力指数定义为区域内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比值,二者均是衡量区域碳排放与碳固定平衡关系的重要指标。公式如下:图11999~2009年北京市碳足迹Fig.1CarbonfootprintofBeijingfrom1999to2009CD=N×cd=A×CDd=CF-CC(8)CTI=CFCC(9)式中:CD为某一区域的碳赤字;cd为人均碳赤字;CDd为单位面积的碳赤字;CTI为碳压力指数;其余同上。2结果分析2.1碳足迹分析第10期赵先贵等北京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9·

足迹,能源利用效率,北京市,固碳


北京市碳足迹1999年为1.4111×108tCO2,2009年为1.9945×108tCO2,增幅为41%。碳足迹中贡献最大的是化石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足迹,由1999年96%的增加到2009年的97%。生物质能利用和水泥工业生产所产生的碳足迹微乎其微,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可见化石能源消费是北京市碳足迹增长的主导因素。图2人均碳足迹和万元GDP碳足迹Fig.2Carbonfootprintpercapitaandcarbonfootprintper104yuanGDP2.2人均碳足迹及单位GDP碳足迹分析北京市1999~2009年的人均碳足迹和单位GDP碳足迹的计算结果(图2)。从图2可以看出,北京市在1999~2009年人均碳足迹先降低后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0.40~11.92tCO2/人;而单位GDP碳足迹则持续降低,由1999年的6.48tCO2/104元降低到2009年的1.64tCO2/104元,表明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这和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和第二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尽管其在人口增长、能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增速很快,但由于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增加高科技、生态型、低污染产业的持续增长,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不断增加高新技术等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而逐渐降低高能耗、高污染等工业产业部门的比重,这也是北京市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改进的方向。2.3植被碳承载力分析各种植被的固碳量的测算结果(表1),从表1可以看出,1999~2009年北京市植被固碳量,由1.062×107tCO2增加到1.151×107tCO2。三种植被类型中,森林的固碳量最大,2009年达植被总固碳量的98%,占绝对地位。北京市的植被固碳量与同期的碳足迹差距还是很大的。北京市近年来城市化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逐年增加,相应的碳足迹也就持续增加。同时,北京市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E056) 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2KRM48)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0501-1214)资助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2 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3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4 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张约翰;张平宇;;长吉一体化区域碳排放足迹及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6 焦文献;陈兴鹏;;基于IPAT等式的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分析及情景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0期

7 卞晓红;张绍良;张韦唯;罗希;;区域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对生态经济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1期

8 韩艳莉;陈克龙;陈英玉;苏茂新;陈亮;;1999~2008年青海省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2期

9 计军平;马晓明;;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11年04期

10 谢鸿宇;陈贤生;林凯荣;胡安焱;;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J];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ergy Footprint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2 龚葳;张承中;刘艳华;;西安市能源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3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4 景秀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与规划调控——以泰宁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5 梅煌伟;黄民生;张如;;基于NEP福建省能源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6 李玉民;熊育伟;;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低碳物流园区实施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7 校建民,马履一,王小平,徐晋涛,杨军;密云集水区森林树木固C动态经济效益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刘引鸽;宝鸡渭北区域气温变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10 许洁;巨杨妮;王文明;张新昌;;废纸再生缓冲发泡材料的碳足迹及碳减排[J];包装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晔;邹迪明;;低碳交通的内涵、体系构成及特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基于修正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銉rg F.W.Negendank;;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5 黄应喜;蒋国荣;倪文琪;何金海;俞永强;;气候增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能量传播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高俊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8 谢晓倩;张卫华;;气候变暖新认知[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9 闫祯;李飞;徐礼来;崔胜辉;;城市居住建筑碳足迹与节能潜力分析——以厦门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10 王玉婧;陈雁;;环渤海经济区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与经济发展[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徐小明;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曾成;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6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杨慧;基于能值分析的植物生物质能评价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邱红;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霖;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胡添虹;上海市崇明岛生态足迹时空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婷;基于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的唐山生态城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浩宇;基于多学科手段的历史时期垦殖绿洲重建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2 焦文献;徐中民;尚海洋;程怀文;;基于ImPACT等式的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析——以甘肃省虚拟水消费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3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马宏伟;王效华;何祖银;李静;;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5 张丽峰;;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节能状况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生态足迹对比分析及研究——以深圳和苏州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朱显成;刘则渊;;基于IPAT方程的大连水资源效率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9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10 齐玉春,董云社;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动力响应[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4期

2 郑淑颖,管东生;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J];热带地理;2001年04期

3 张海清,刘琪t

本文编号:2526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26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1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