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效用”理论及其启示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and many important studies of current behavioral econom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Hume's utility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utility function 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The author finds that if, according to Hume's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of all utility is summed up as bitter and happy feel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eling and imagination on decision-making utility is discussed, it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individual utility and help the researchers to construct the utility function which is suitable and close to reality. The diversity of sensory sources determines the diversity of util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ption and imagination determine the presentation and intensity of perception, and finally determine the form of utility function. This perspective will be helpful to the follow-up study of utility in behavioral economic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
【分类号】:F0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建国;;论完整的劳动供给曲线[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6期
2 刘汉全;新古典经济学中效用理论的地位及其逻辑缺陷[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3 陶开宇;;促进和谐消费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09期
4 李非;关于休谟的财产权理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刘清华;西方效用理论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心转移[J];经济评论;2000年01期
6 吴欲波;秩序与自由——休谟经济正义原理新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7 余方;;大卫·休谟经济学说的三个“第一”[J];中国财政;2008年09期
8 武斌;;在爱丁堡寻访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J];民主;2011年03期
9 田学文;对神思概念的自我诠释[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李雨燕;黄波;;论休谟的经济正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唐思文;;批判地吸收效用理论与发展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对刘元胜同志一文的答复[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余斌;;论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基本问题[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唐思文;;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或内因[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耿;;基于时间不一致性偏好的项目进度延误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程启智;向宏桥;;循环经济的均衡模型与发展路径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唐思文;;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重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燕坊;效用理论的基础问题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尚宇红;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博弈论专家[N];中国证券报;2005年
3 汪丁丁;老龄化的经济学含义[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现代经济伦理学释义[N];光明日报;2000年
5 向松祚;美与经济学[N];证券时报;2002年
6 小秋;经济学:在争论中发展[N];中国财经报;2006年
7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傅红春;经济学对“幸福”的离弃与回归[N];光明日报;2007年
8 ;神经科学“碰撞”经济学[N];上海科技报;2007年
9 梁捷;70年前中国经济学界一个侧影[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本报高级编辑 黄晴;永远的马克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猛;引入时间和质量变量的消费和生产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项松林;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芳;“商业社会”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娄伶俐;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久华;休谟的经济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璐;炫耀性消费的动因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秀新;更替性技术创新扩散系统随机演化模型参数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于艳飞;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人选择——行为经济学带来的挑战[D];吉林大学;2004年
5 魏春雷;现代商业社会的立国之道[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武阳;经验性抑或唯理性[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洪胤;经济人假设的修正[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8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2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