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回族地区农户的环境影响——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Abstract]:As the main body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most basic decision-making unit in China, farmers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unit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present, it is urgent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armers, and on this basis to find countermeasures to alleviat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Taking Zhangye City,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Gansu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tak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the index to measur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using the household survey data,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farmers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component metho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armers in Han, Tibetan and Hui area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on farmers' environmental impact were decomposed by STIRPA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farmers in Ganna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Zhangye and Linxia, among which the per capita grassland footprint of farmers in Ganna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Zhangye and Linxia, while the per capita fossil energy footprint of farmers in Zhangy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Gannan and Linxia. (3) the family size, affluence level, education level and non-agricultural level of farmers a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xpanding the family size and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affluence will aggravate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while increasing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non-agricultural level of farmers will slow down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speed of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caused by them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ir own. (4) ethnic attribut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armers. The existing sample data of Zhangye City,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125019,4106105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910) 西北师范大学骨干项目(SKQNGC11033)
【分类号】:X196;F3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运龙;宋长青;冷疏影;;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2 张可云;傅帅雄;张文彬;;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3 李小建;周雄飞;乔家君;王丽;王玉婵;;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4 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张镱锂;;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11期
5 李小建;高更和;乔家君;;农户收入的农区发展环境影响分析——基于河南省1251家农户的调查[J];地理研究;2008年05期
6 李小建;;还原论与农户地理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05期
7 徐中民;钟方雷;焦文献;;水—生态—经济系统中人文因素作用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7期
8 武翠芳;徐中民;;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年06期
9 徐中民;程国栋;;人地系统中人文因素作用的分析框架探讨[J];科技导报;2008年03期
10 龙爱华;徐中民;王新华;尚海洋;;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ergy Footprint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2 唐东旗;侯江涛;;鹤壁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3 范坤;吴月;陈忠祥;;陕西省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4 卢爱刚;;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生态足迹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5 高丽文;王小梅;;对青海省西宁市居民生态足迹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6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7 张杰;陈翠峰;尹爱华;石敢;;甘南藏族自治州2008年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8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9 李玉霞;肖建红;陈绍金;;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10 李秀霞;朱连奇;;生态空间占用研究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2 陈荣清;张凤荣;郭力娜;;外出务工农民放弃宅基地的影响因素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师学义;王万茂;;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商丘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钱征寒;;生态环境容量分析在城市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刍议[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6 汤放华;龚蓉;;城市生态地区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优化调控——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实证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海清;方佳;李海亮;;基于水资源分布的海南省生态安全分析[A];2012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操操;刘春兰;汪浩;陈龙;王海华;关婧;李铮;;京津冀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差异的空间关联度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9 周一虹;张丽媛;;中英重污染企业环境报告比较研究——基于GRI3.1指南的环境指标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李志学;路茵;徐程程;;中国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超;中国北方沙漠—黄土系统的选频释光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俊;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投入行为及其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礼军;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核算的甘肃省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白龙飞;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学;2012年
8 马爱锄;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邓小霞;丹东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3 肖秋平;耕地生态足迹分异与安全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寅玲;生态足迹模型在耕地可持续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海涛;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胡添虹;上海市崇明岛生态足迹时空动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转;关于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建立水银行制度的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杨艳;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可持续发展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姜莉;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区虚拟水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3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4 程国栋;肖洪浪;徐中民;李锦秀;陆明峰;;中国西北内陆河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5 李玉文;徐中民;;社会资本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6 王玉梅;尚金城;徐凌;;吉林生态省建设规划背景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5期
7 靳之更;王敏;;沈阳市2001年-2006年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8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王秀珍;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9 孙晓霞;张继贤;刘正军;;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序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10 熊俊;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克迪;[N];学习时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潮;道路环境影响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未名;发达国家关注药品和保健品的环境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年03期
3 刘晶茹,王如松,杨建新;两种家庭住宅类型的环境影响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4 黄波;山区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及其对策[J];公路交通技术;2003年01期
5 李亚娟,刘长兵,毛天宇;高速公路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方法初探[J];交通环保;2003年02期
6 卞琪步;《尼尔基水利枢纽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预审会专家组意见上报水利部[J];水利技术监督;2003年03期
7 田子贵,杨洪;建立新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体系的探讨[J];贵州环保科技;2004年01期
8 陈莉;建设项目中的环境影响与评价制度[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9 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原则及其具体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10 赵新宇;城市小区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以哈尔滨车辆厂小区开发为例[J];北方环境;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慧;张嘉勋;郝芳华;;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陈方先;张晓玉;;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卷[C];2002年
3 张立明;;自然旅游地开发中的环境影响——湖北五峰县柴埠溪案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李丛;;关于高速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的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刘临元;;浅析环境法治应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路径[A];2012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暨能效优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曾行汇;;浅谈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金朝阳;代宁;;优化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刘鸿亮;;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浅析[A];2012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暨能效优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郑里华;;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10 郑里华;;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辉;群众有环境影响的知情权[N];河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解悦;规划不过“环评”关不得批准[N];南京日报;2006年
3 陈洪东;餐馆排污邻居遭罪 诉求撤销营业执照[N];法治快报;2009年
4 记者 刘莉;减少施工扬尘对环境影响 成都今年力推全域“禁现”[N];四川日报;2013年
5 门头沟区法院 付金;公益建筑应推行强制环评[N];北京日报;2013年
6 记者 辛清影;12项电建工程近期获环评批复[N];中国电力报;2013年
7 冯永强 王黎明;环评意见不落实最高罚10万[N];中国环境报;2006年
8 记者 王燕 通讯员 李爱玲 宜为华;我市成为全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城市[N];临汾日报;2007年
9 杭春燕;我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N];新华日报;2006年
10 商照荣 谭承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设施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亟待建立[N];中国环境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光栋;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韩潇源;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高瑛;废物最小化的过程集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4 付瑶;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吉林大学;2009年
5 徐学珍;云南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张剑;基于ERP机理的产品环境影响LCA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李英顺;从铜炉渣中回收铜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菁;环境影响火用分析方法及安全基准环境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李德良;铁路水环境影响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例分析[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贾桂红;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多准则模糊评价及污染治理冲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丽;矿山采选类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曹玉红;乡镇企业环境影响及控制模式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董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杨巧丽;长城窝堡矿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蒋立哲;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思路与方法[D];西北大学;2011年
9 周冉;华北地区主要作物施肥的资源环境影响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许聪;保定电厂热电机组扩建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2528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28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