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产力的文化转向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2009年度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基金项目“农民工与村落文化的生成”(项目编号:2009SC02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邹广文;;全球化、文化个性与文化主权[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丰子义;;文化发展与文化“自我”[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3 王泉;;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科学发展观[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1期
4 孟宪平;;论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及其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2期
5 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吴家荣,许心宏;过程即目的:对生存悲剧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章文军;;评尼采的超人学说[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5 季爱民;罗龙祥;;本体论与人生价值:当代本体论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蔡华;;论法律解释对实现法制统一的困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陈涛;;非理性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张宇;;论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10 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郭武;党惠娟;;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宏博;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锋;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倩;党员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程度与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艳萍;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林丽萍;中国大陆学术期刊“麦当劳化”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白福宝;后现代视域下心理治疗观的反思与展望[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彩霞;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运福;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晁增寿;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3 魏建斌,王丽;“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概念辨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本刊编辑部;;学习 宣传 落实——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2年01期
5 高中华;再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 邹积贵;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王娅;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4年02期
8 敬一竹;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再认识——从知识经济角度对论断涵义的几点体会[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1期
9 何历宇;论制度创新在生产力中的地位[J];云梦学刊;2000年03期
10 陈旭玲;刘京;;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青旺;;浅析工业企业中第一生产力的微观经济学评价[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中君;;谈发挥科普刊物的作用[A];辽宁省科技期刊编辑优秀论文集[C];1997年
3 蒋正华;;管理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4 唐冰寒;;传播学领域中受众研究的价值[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5 张范嘉;;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6 李蕾蕾;;翻译《文化地理学手册》,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永谦;;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新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8 陈玉林;;“使用”问题研究——技术史的一种文化转向[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胡月玲;魏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镇经济发展[A];《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C];2008年
10 王洪涛;;“社会翻译学”的名与实——兼论翻译学“文化转向”的未来发展趋势[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方永利 本报通讯员 常建国 高富全;第一生产力的魅力[N];山西日报;2005年
2 大丰台;既是“搅局者”,更是“生产力”[N];医药经济报;2006年
3 梁晓雨 本报记者 赵昕;“第一生产力”助推经济腾飞[N];巢湖日报;2010年
4 日报记者 叶子;升级转型要靠第一生产力[N];柳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玲;科技之光[N];新乡日报;2008年
6 林卫江 徐发农;第一生产力显魅力[N];广西日报;2004年
7 ;建设科技30年:第一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N];中华建筑报;2008年
8 记者 费灵雨;第一生产力强身葫芦岛[N];辽宁日报;2009年
9 鸡西市长 王兆力;开发第一生产力共创煤城第二春[N];黑龙江日报;2005年
10 方平邋蔡山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经济“二次起跳”[N];湄洲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乔文娟;科学哲学视野中的中医形象[D];南开大学;2009年
4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孟维杰;心理学文化品性[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倪;论戏剧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曹鑫;从文化转向角度论习语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徐玮;跨文化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4 潘羽辉;转向哪儿?[D];河南大学;2006年
5 尹训红;心理学文化转向的理论意蕴[D];吉林大学;2007年
6 陈习芝;翻译中归化、异化之时代内涵的实证分析[D];安徽大学;2004年
7 王晓慧;英汉互译中的文化缺损及补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8 明明;论“两个转向”对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玉华;从目的论看旅游资料汉译英[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焦文超;意识形态与翻译[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7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3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