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影响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分类号】:F062.9;F014.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姚林如;李莉;;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2 程大中;陈福炯;;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年02期
3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潘越;杜小敏;;China's Uneven Labor Flow and Its Effect on Regional Disparities—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non-parameter additive model[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3 张倩;方玲;;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实证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姚永玲;赵宵伟;;城市服务业动态外部性及其空间效应[J];财贸经济;2012年01期
5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4期
6 管驰明;高雅娜;;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7 原毅军;宋洋;;服务业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1年02期
8 王家庭;张俊韬;;我国IT产业的空间集聚:基于30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1期
9 申玉铭;吴康;任旺兵;;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10 张旺;申玉铭;柳坤;;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秦敬云;王敏;文礼朋;;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产业集聚演变趋势的比较研究——2000-2011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2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来;消费类产品产业链价格波及效应与应对管理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汪彩君;过度集聚、要素拥挤与产业转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黄寰;论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海波;我国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凤伟;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10 高岩辉;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史芬芬;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夏素芳;产业转移机制与动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卢梦华;FDI诱导的产业集聚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程佳;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4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5 张小蒂;李晓钟;;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6 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7 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8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9 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三产业专题组;;加速我国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1986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艳琳;李魁;刘淑春;;基于产业集聚的我国农村城镇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2 孙洛平;孙海琳;;产业集聚的交易费用模型[J];经济评论;2006年04期
3 杨婉月;;推动泉州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J];发展研究;2006年11期
4 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年06期
5 武晓霞;;产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集聚还是分散[J];北方经济;2008年09期
6 李伊松;熊华姝;张文杰;;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07期
7 田丽;;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评述[J];华商;2008年03期
8 徐玮;;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定量方法综述[J];科技广场;2008年11期
9 薛艳;;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9年02期
10 钱学锋;熊平;;李嘉图比较优势、特惠贸易安排与产业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朱海玄;陈小龙;;试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以深圳市龙岗区城市化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陈鸿宇;;区域协调发展视野下的总部经济——关于总部经济的一种理论诠释(发言提纲)[A];首届中国总部经济与广州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苏雪串;;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散与世界城市的产业集聚[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8 徐永良;;中间产品多样性、地区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边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杜宏茹;张小雷;曹建标;李雪梅;;资源型产业集聚与绿洲城市化空间作用机制与模式——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曹文静;;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明明 罗虎 李建宁;石鼓区推进产业集聚促经济发展[N];衡阳日报;2006年
2 记者 陶克强 南湖区新闻采编中心 金骏;产业集聚引来“百鸟投林”[N];嘉兴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韩冰;产业集聚创造发展新空间[N];沈阳日报;2011年
4 记者 卞思杰;五大体系强化创业保障[N];济南日报;2009年
5 申琳;长三角中小企业走向产业集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6 胡佩霞 实习生 周林艳;产业集聚将提升行业竞争力[N];深圳商报;2005年
7 见习记者 许琦敏;从零星创业到产业集聚[N];文汇报;2003年
8 记者 郑君 谢辉 通讯员 吴志东 丰双太;产业点题,“大肇庆”呼之欲出[N];南方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石少华;从产业集聚到城乡互动[N];张家口日报;2010年
10 光德;广西德保: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N];中华建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2 王艳荣;农业产业集聚的效应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曾杰杰;家具产业集聚驱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许馨文;基于产业集聚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丽丽;中国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施文鑫;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西安都市圈小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3 王雷;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4 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晓颖;产业集聚对区域城市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平;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琳;产业集聚中的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左贵启;蔬菜产业集聚地区的农户蔬菜生产投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牛玲飞;产业集聚对创新绩效影响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波;基于区域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8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38185.html